在今年四月份,江西钓友费先生捞鲫鱼的视频震惊了无数网友。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在一条溪流的边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鲫鱼,那场面让无数钓友看得想要钻进屏幕去大捞特捞一番。而在另一个视频中可以看到费先生用抄网在疯狂捞鱼,他只需把抄网放入水中,用不了多久,抄网中就都是鲫鱼,然后把捞上来的鲫鱼倒入红桶中,最后再把红桶交给岸上的朋友,让朋友把鲫鱼装到麻袋中。
![]()
在视频的结尾,费先生说自己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中,足足捞了将近200斤的鲫鱼。从视频里的鲫鱼密度来看,费先生说的话应该都是真的。这种场景让不少70后、80后的钓友瞬间穿越回童年。有钓友说自己小时候在老家的小河里,随便摸几下就能抓到鱼。还有人认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种鱼多到随手可捞的场面简直是梦里才会有。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鲫鱼如此反常的聚集在小溪边呢?
![]()
其实,这些聚集在一起的鲫鱼很可能是在产卵,就像候鸟会在固定时间迁徙一样,鲫鱼也会在固定时间产卵,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每年3到5月,当水温稳定在15到20度时,江西等南方地区的鲫鱼就会进入繁殖高峰期。这时候,性成熟的鲫鱼会成群结队的逆流而上,寻找理想的产卵地。
![]()
在它们产卵的过程中有个很有趣的细节,那就是雌鲫鱼在到达产卵地后,会逆着水流游一会儿,让水流冲击身体,这就像给自己做产前按摩,能帮助它们顺利产卵。鲫鱼的卵很特别,它的表面很有粘性,因为它必须粘附在水草、石头上才能正常孵化。从视频里清晰可见的鱼卵来看,这些鲫鱼应该就是为了产卵而聚集在一起的。
![]()
除了产卵以外,天气变化也会导致鲫鱼出现聚集。春季多雷雨、低气压的天气会导致水中氧气减少,让鲫鱼不得不浮到水面呼吸。同时,雷电产生的低频振动会被鲫鱼感知到,让它们误以为有危险,会本能地往上游游去。在暴雨过后,上涨的溪水会淹没岸边的植物,吸引鲫鱼前来觅食。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的话,就会形成鱼挤鱼的壮观场面。

短期内的鱼群聚集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超过两周,或者开始出现大量死鱼,就可能预示着水质出现了问题,比如污染物超标或病原体爆发,这时候就需要及时上报给渔业部门进行水质检测了。
![]()
自从国内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化之后,这种鱼多到捞不完的场面就越来越罕见。有老渔民的感慨的说,三十年前随便哪条河都这样,现在能看到一次都能上新闻。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近三十年来,我国有超过40%的淡水鱼类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滥捕、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因素让鱼多到随手可捞的场面逐渐成为了回忆。
![]()
不过,前几年实行的禁渔政策让这种回忆又变成了现实。禁渔政策的核心理念就是生态系统是有自我恢复能力的,只要给予适当的保护,那鱼群的数量就能增加上来,而江西这条小溪的鲫鱼大爆发就是禁渔政策成效的有力证明。
![]()
总的来说,鲫鱼不是受保护的鱼,见到它是可以捞的。但是从生态发展的角度来说,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场面时,最好不要去捞鱼,让鱼群有机会去繁殖自己的下一代,这样就能有更多的鱼了。希望大家能明白,只有当鱼多到捞不完不再成为新闻时,才能真正说明我们的生态系统恢复过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