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生态的当下,教师的数字化学习已不仅是适应教育变革的生存之道,更是引领学生走向未来、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使命担当。探讨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师实现有效的“学”,已成为智慧教育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6月12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编的《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2024)》在2025(第四届)终身学习成果交流会上发布。同日下午,《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数字化学习”平行会议,《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领衔专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希沃副总裁魏振水,《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2024)》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领域牵头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天津、南京、哈尔滨、武汉、青岛、义乌、重庆、宁夏等全国部分区域相关负责人、核心参与人近50位嘉宾与会。活动由《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项目负责人、在线学习研究院特聘专家刘曦葳,《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在线学习》杂志编辑部主任潘超主持。
文/在线学习新媒体撰稿人 王霖
发布核心观点 全景呈现教师队伍数字化学习新样态
![]()
《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2024)》发布仪式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副处长宋长远出席发布仪式。《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2024)》重新建构了教师数字化学习概念,提出了教师数字化学习描述性框架“PACT”(契约模型)。《报告》聚焦于教师如何通过有效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以及教育共同体的整体发展,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教育领域,表征出各领域教师数字化学习的多种样态,系统呈现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在数字化学习方面的新样貌、新特点与新趋势。
![]()
会议现场
![]()
《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项目负责人、在线学习研究院特聘专家刘曦葳主持会议
平行会议现场,高等教育板块牵头专家、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副研究员冯菲,职业教育板块牵头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宗诚,基础教育板块牵头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钟绍春,学前教育板块牵头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成员魏聪分别针对各自牵头的领域板块作核心观点发布。
![]()
高等教育板块牵头专家、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副研究员冯菲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进一步拓展了高校教师数字化学习的新内涵和新途径。”冯菲结合“数字化学习赋能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混合式教学创新者联盟’公益探索与实践”等实践案例与问卷数据分析情况介绍了高等教育教师数字化学习的相关情况。她表示,当前,高等教育教师数字化学习呈现三大关键趋势:一是有组织学习体系是高校教师数字化学习重要途径,参与有组织的培训或项目对教师的数字化意识、路径、能力和实践转化都有积极的影响;二是以赛促教发展模式是推动高校教师数字化学习的创新机制,围绕比赛所开展的系列数字化学习实践也已成为高校教师数字化学习的重要路径;三是智慧教育实践先行,正逐步丰富和拓展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与外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高校教师数字化学习提供更多元的渠道与手段。
![]()
职业教育板块牵头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宗诚
“数字化学习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宗诚表示,当前,在不同场景的实践中,职业教育领域教师对数字化的需求度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积极应用于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以及策略模式的分析与设计;二是探索用于学习情境设计和任务活动的构建;三是AI工具在教学资源设计和评估指标制定等环节的应用率偏低。基于不同专业领域的调研结果,表现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技术性课程对数字化资源的依赖性较强,频繁使用数字化工具辅助教学;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则更多采用实践案例和模拟实验。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她指出,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发定制的数字化资源,以便更好满足其教学需求,提升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效果。
![]()
基础教育板块牵头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钟绍春
“实现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关键在于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钟绍春提出了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数字化学习的三大核心表现:一是数字化学习逐渐成为教师的常态化学习方式;二是教师可获得的数字化学习渠道、平台、资源等愈加丰富多元;三是教师数字化学习的相关领域研究也愈发深入和成熟。他指出,基于对浙江、天津、北京、宁夏等全国18个省市的调研结果来看,基础教育教师数字化学习呈现六方面趋势:一是年轻教师对教师数字化学习更为关注;二是教师注重资源的易用性和获取便利性;三是网络教研共同体已成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四是同伴互助对数字化学习反思支持作用显著;五是教师具备数字化教学理念与更新意识;六是教师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学各环节。
![]()
学前教育板块牵头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成员魏聪
“数字化学习正在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魏聪表示,经调研分析发现,2024年度学前教育教师数字化学习有四个特征词,即幼儿园教师数字素养、数据伦理决策、虚实融合创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从全国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学前教育教师数字化学习呈现五大要点:一是学习特征方面,代际差异与数字化学习能力演进;二是学习资源方面,区域数字化学习发展梯度差异显现;三是学习效果方面,深度融入教学实践场景;四是教学方面,深度整合亟待突破;五是专业发展需求方面,技术基础初具但深度赋能待拓。
主题报告引思考 数智时代让教师的“学”更有效
当前,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纵深发展,教师数字化学习不仅关乎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更是撬动整个教育体系升级、实现育人方式深刻转型的关键支点。
![]()
《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领衔专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
“从国家信息化政策的发展来看,当前对教师数字化学习的关注核心在于教师运用信息和数字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教师角色从‘辅助教学’到‘深度融合’、从‘技能培训’到‘素养培育’的跨越式发展。”《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领衔专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以《 <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2024)> 概览》为题,从年度改变、调研设计、调研发现三个部分,对报告整体内容进行了解读。她表示,《教师数字化学习报告(2024)》重点关注三大部分。一是聚焦教师数字化专业能力提升,本报告区分了“教师数字化学习”与“教师利用数字化教学”的概念,核心是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促进自身及共同体专业发展的能力。二是实现教师数字化学习水平的纵向贯通分析,采用1+X的形式,进一步厘清教师数字化学习概念,纳入更广的领域,进行跨域比较与分析。三是关注新技术与理念,如AIGC、人机协同、AR/VR/MR以及数据可视化等相关内容。
![]()
希沃副总裁、广东省杏坛智慧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魏振水
“数智技术正在重构教育生态,催生教学的深层次变革。数智时代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指学生培养,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持力量,本身也是重要的人才。”希沃副总裁、广东省杏坛智慧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魏振水以《数智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与思考》为主题,进一步阐释了数智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遇、新趋势、新实践。他表示,AI时代,学习环境、条件、方式、路径的变化要求教师三种角色于一身——经师、人师、学伴,与学生一起成长,没有全面发展的老师,就没有五育融通的学生。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教练员,特别是AI训练员。长期以来,希沃深耕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持续赋能教育生产力高效释放,去年10月,希沃教学大模型2.0正式发布,赋能希沃全系列AI产品及方案,赋能教师教学教研一体化,支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展示精彩课例 人工智能重构“教”与“学”关系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先进诊疗与装备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谢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先进诊疗与装备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谢晖以《医工交叉特色生物类课程数智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及实践》为题,分享了全面打造电子信息医工特色人工智能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他表示,该课程基于生物医学工程医工交叉特色,通过建构学科交叉图谱,融合垂域智能助教,自研全周期超前评价模型的“内容—组织—评价”数智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打造电子信息医工特色“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张伟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张伟以《标准引领 平台支撑 机制创新》为题,介绍了学校教师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探索。他表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学习面临能力认知模糊、资源整合壁垒、学用转化乏力等三大挑战,为此,学校通过构建“标准—平台—机制”三维联动体系,即构建分层分类的标准体系、打造智能协同的支持平台、创新协同联动的实践机制,为教师提供教师数字化学习有效生态环境,形成能力诊断、资源供给、场景实践的闭环。
![]()
北京丰台二中副校长马磊
北京丰台二中副校长马磊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丰台二中循证教研实践与创新》为题,从集团概况、教研困境、破局之路、实践成效以及未来规划等五部分,分享了相关实践经验。他表示,当前集团一校十址办学,秉持“让生命彼此成就”教育理念,通过建设AI课堂分析功能教室,基于循证教研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了教师分层赋能、教研数据积淀等效果,未来将继续深化精准教研、辐射集团经验,让技术服务于教育。
![]()
天津市河北区育婴里小学副校长黄晓丽
天津市河北区育婴里小学副校长黄晓丽以《数智赋能・教师生长——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光芒》为题,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如何运用数智技术真正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在她看来,教师不是被技术推着走,而是和技术并肩奔跑,教育的核心永远是教师。为此,学校进行了多方探索:一是开展教学观摩+沉浸式共研机制,解决“纸上谈兵”;二是构建教师个人成长档案+AI画像系统,解决“成长无感”;三是运用AI陪伴式教学反思工具,解决“自我闭环难”;四是建立跨校教研共同体机制,解决“教研孤岛”,用数字化赋能,让教师成为更好的自己。
![]()
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小学党委书记林先锋
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小学党委书记林先锋以《数据驱动 精教智学——基于智慧纸笔的数字化生态教学应用与实践》为题,介绍了学校的相关实践与经验。他表示,学校将“智慧纸笔”项目作为数字化生态课堂实践载体,依托数据驱动,构建循证教研生态模式,打造精教智学生态课堂,推送靶向作业,促进教育数字化课堂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规模化”向“精准化”转型。
![]()
南京市第一中学信息服务处副主任顾晓春
南京市第一中学信息服务处副主任顾晓春以《数智赋能・校区协同 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创生与实践》为题,分享了学校近年来数智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成果。他表示,学校立足服务与应用,构建起云端数智校园平台,有效链接了家长、师生、管理者乃至后勤等多元教育参与者。 其中,学校创新性提出的“线上线下融合+AI协同”解决方案,核心成效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用技术打通时空,让教研“活”起来;二是用AI深度参与,让教研“准”起来;三是让老师在“用”中提升数字素养,实现“以用促学、以用代培”。
![]()
武汉市汉阳区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陈明
武汉市汉阳区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陈明以《数智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为题,介绍了汉阳区以“品质教育”为核心,建成两个国家级实验区与两项教育部试点优秀项目,打造“市区校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的经验与成果。他表示,针对教师数字素养薄弱、应用深度不足等问题,汉阳区一方面构建了五维保障机制,包括政策引领、项目实施、分层培养、协同支持、考核评优;另一方面推进五维场景应用,如教师云课堂、AI课堂反馈系统等,当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
义乌市绣湖中学楼春洪老师
义乌市绣湖中学楼春洪老师以《依托数智 聚焦过程 精准施策》为题,从一线教学实际出发,以“数据收集、精细诊断”“优化课堂、精心施教”“课后推送、数智赋能”三个阶段,介绍了学校在数智化赋能教学的实践探索。他表示,通过前期的数据收集分析,通过个性化差异、合作探究式以及领学提升式等方式实施精准施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再通过课后精准推送、自主编题以及知识胶囊的方式,让老师客观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实现全面发展。
![]()
哈尔滨新区第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范勇
哈尔滨新区第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范勇以《智教校园启蒙教育,慧学课堂孕育人才——课堂教学反思循证教研模式研究》为题,分享了学校“1+3+2”智慧教育模式的实践。她介绍,为进一步破局青年教师培养与传统教研的双重困境,学校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底座,构建“横纵结合”的“五环五课”循证教研模式,建立“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循证教研—报告解读—授课提升”闭环流程,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教研模式转型。
![]()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第十八小学吴常青老师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第十八小学吴常青老师以《数智赋能教育生长,AI点亮教学创新之路》为题,分享了学校开展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他介绍,学校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校、数字化转型试点校,也是利通区教师智能研修中心所在地。学校通过打造智能教学环境、构建数字教学资源库、应用智能教学工具以及实现政策机制的全面保障,构建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课堂变革为核心—以技术赋能为动力”,贯穿“备—教—学—研—管”全方位的人工智能赋能体系。
![]()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罗星幼儿园书记、园长王英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罗星幼儿园书记、园长王英以《推进“芭蕉四季”场景建设 循证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历程》为题,以课程案例为切入点,分享了“芭蕉四季”课程的实践经验。她介绍,“芭蕉四季”课程以问题“芭蕉树为什么砍头过冬”为切入点,教师则基于观察、解读儿童,围绕情感线索,科学依据、艺术审美等开展系列活动。案例立足于课程场景建设的进程,看到的是数智赋能保教系列活动,循证的是在实践角度下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
![]()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张旭春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张旭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转型》为题,介绍了学校将AIGC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以及AI工具辅助教师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他介绍,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学校系统谋划,全面规划和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制定培训计划、举办专题报告会、组织教师参加线上线下训练营、研修班和集体备课会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在线学习》杂志编辑部主任潘超主持会议
当前,教师自身的数字素养与持续学习能力,已成为影响未来人才竞争力的决定性变量。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当下,教师唯有通过系统、高效的数字化学习,不断提升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力、应用力与批判力,才能成为学生数字素养的引路人、学习创新的催化剂,真正担负起塑造适应未来社会栋梁之材的重任。教师的数字化学习,是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大会内容持续更新中,关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大会最新动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