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发智能科技的“日用爆款”时代
作者 | 徐龙捷
排版 | 张思琪
前言
《流浪地球》里的科幻场景,已出现在现实。
在清明、五一假期期间,泰山、黄山、武功山、恩施大峡谷等多个著名景区,都出现了极为科幻的一幕。老年人穿戴上登山智能辅助产品的外骨骼机器人,在景区中步伐轻盈,如履平地。
![]()
图源:傲鲨智能微博
泰山景区是全国首批推出外骨骼机器人登山助力的景区之一。这款外骨骼机器人不仅能辅助行走,为佩戴者节省30%-50%的体力,实时监测身体状况,还可以实现景点讲解、一键紧急呼叫等功能。
尽管产品的科技感十足,使用价格却十分便宜。
泰山景区外骨骼机器人的租赁费用为80元/3小时,如从南天门走回中天门再归还,则为60元。老人仅需花费不到百元便可以体验。根据泰山景区数据,仅五一假期前三天,100多台设备已累计服务超3000人次,而老年游客使用占比达62%。
作为养老机器人中的一类,当不少“同门”还蜗居在实验室时,外骨骼机器人却已在大众消费场景中实现破圈。
PART 01
养老机器人需求旺盛,
细分品类“异军突起”
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为79亿元,未来五年将会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59亿元。
如今,不同类型的养老机器人已经在养老机构布局,切实改善老人生活。
在深圳,大小便护理机器人已经在养老院上岗,能让老人即便躺着也能舒适干净地如厕;在成都,智能陪伴机器人不仅能陪护、陪玩、陪伴,还能巡视、监测老人们的情况;在青岛,智能送药机器人实现全公寓老人药物派送;在嘉兴,养老中心的社区食堂里,机器人可实现餐品识别、费用计算,服务送餐,还能根据老人身体状况进行菜品提示语建议;在西安,中医机器人能精准定位穴位,自动调节温度和时长,为患有肩周炎的老人提供有效的治疗。
![]()
图源:光明网
养老机器人正在重塑当下的养老服务模式,各式各样的养老机器人正在多元化场景中不断被使用,大量需求得到释放。
一方面,养老机器人优势明显。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优化养老院的资源分配,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比如深圳市养老护理院的AI理疗机器人,“更像是护理人员的同事,帮了不少忙”;凭借移位机器人,上海金杨养老院的护理员实现了一个人为老人挪身清洗,“省力气,风险也小”。
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应用推广中,养老机器人仍然面临技术与价格等诸多挑战。
技术上,大多数养老机器人技术还未完全成熟,部分产品尚未走出实验室,无法面向市场铺开。在一些复杂场景下的自主决策,环境感知、人机交互、情感理解等方面,养老机器人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价格上,目前大部分养老机器人仍是“奢侈品”。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售价为9.9万元,但也远低于市场不少机器人的定价;一款带有AI人机互动对话、在线医疗问询等功能的智慧养老机器人价格超过14万,助浴机器人均价3-5万元不等,大小便智能自动护理机器人售价也超过了3万。
场景上,根据《2023中国智慧养老发展蓝皮书》,行业平均设备闲置率高达52%,而老人对"智能服务"的负面情绪指数三年间飙升47%。
不会用,不敢用,智能设备过多干扰生活——这是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所有智能养老产品进入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最大障碍。同时,许多养老机器人仍无法实现与老人真实需求的契合,于是变成了“吃灰”的摆设。
相比之下,2025年“外骨骼机器人”这一细分品类异军突起。景区投放的外骨骼机器人,以超高性价比的租赁模式,迅速被老年人体验和青睐。经过互联网平台的裂变和传播,成为讨论焦点。
自泰山景区投放外骨骼智能设备到5月末,产品带动一季度泰山游客同比增长13.3%,其中老年游客增长18%。“该设备正式投放运营以来,每天都供不应求,每台设备平均周转率约为150%。”泰山文旅集团表示。
甚至一些小型景点也开始引入外骨骼机器人,在江西弋阳龟峰景区,70岁的游客赵大爷在体验后表示,设备能帮助他抬腿,人就不那么累,节省了很多体力。
![]()
图源:央视网
PART 02
外骨骼机器人突围逻辑:
工业基因,场景为王
事实上,外骨骼机器人的出圈爆火并非偶然。在养老产业,外骨骼机器人的持续活跃度,甚至高于在春晚亮相的宇树机器人。
2023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积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应用验证。 近年来,多省市出台了外骨骼相关扶持政策。
相比大部分人形机器人或其他用途的养老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赛道更为成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养老机器人产品目前面临的技术、价格、场景“三座大山”。
1. 技术迁移快速复制,工业场景重塑赛道逻辑
技术上,外骨骼机器人的突围核心,在于“从工厂到家庭”的产业路径迁移。
外骨骼机器人在1960年诞生,2000年实现技术突破,在军用、医疗、民用、工业等多个领域应用。至2024年,随着AI技术更加成熟以及各类型轻量化新材料的应用与推广,外骨骼机器人逐渐从B端医疗康复市场扩展至C端消费级市场。
工业场景下,外骨骼机器人更多是为使用者增强体力、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而进入养老场景,老人最需解决的移动和体力痛点,和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的优势完美匹配——支撑老人行动、强化老人身体能力、减轻老人体力负担。
随着年龄增大,老人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化,甚至连基本行动也会受到影响,而外骨骼机器人能够改变老年人的现有机能状态,提供行动支持,恢复自主活动能力。
对于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外骨骼机器人是“刚需”——助力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上下楼梯、自主行走;对于部分患病、丧失或部分丧失行动能力的老年人,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协同进行康复训练、神经系统步态修复、抵抗肌肉萎缩等。
而对于身体机能更好的活力老人,外骨骼机器人能有效扩大其活动范围及活动时长,尤其是户外出游、徒步爬山等场景,为老人打开更多“生活版图”。
![]()
图源:河北新闻网
外骨骼机器人由工业场景向养老场景的迁移,核心是产品设计思路:由“功能强化”走到了“能力补偿”。
工业外骨骼机器人的使用者往往是强壮男性,应用于大量超重或超出人体能力的场景,强化使用者以应对极端工况;而在养老场景下,外骨骼的应用思路转变为“能力补偿”——补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的部分身体机能。
面向老年群体的外骨骼机器人,实际上是工业型产品的“垂直细分版本”。技术路径相同,但整体更加轻量。
结构:抛弃重型负载设计,转用仿生结构;
材料:不再使用钢铁,而是选用更轻的碳纤维或轻量化合金;
能源:由大容量电池、持续供能转变为无电源设计、低功耗动态节能。
在已有工业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同产品的衍生开发不再是从0到1的过程,而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有技术积累,有场景借鉴,有成熟供应链。这也是外骨骼机器人在养老产业的最大优势。
2. 百元即可体验,低门槛破解“用不起”难题
技术突破只是产品的“破冰”基础,真正引爆市场,仍得益于商业模式闭环。通过租赁模式与医保杠杆,外骨骼机器人成功走下了“奢侈品”柜台。
首先,外骨骼机器人产品打通了“低决策门槛-高频使用-需求验证-家庭转化”的商业变现路径。
超高性价比的租赁模式,打开了广泛的消费端市场。
在各大景区投放的登山助力型产品,让老年群体对外骨骼机器人形成了“好用不贵”的初印象。
大部分景区的外骨骼租赁都维持在“百元级别”。泰山为60-80元/3小时,青城山为99元/次;武功山为200元/12小时,老年游客可以用极低价格,快速体验外骨骼机器人带来的巨大助力。
![]()
图源:央视网
据统计,2025年1月至5月末,泰山60岁以上游客数量为30.3万人,较去年的24.6万人增加5.7万人,同比增约23%;上海、香港等地甚至推出了“登山助力爬泰山”的特色中老年旅游团。
支付端。在景区通过租赁突破老年人低决策门槛后,政策也迅速补位,通过医保杠杆继续降低决策成本。目前北京、江苏、河北等十一省市已试点将外骨骼治疗纳入医保,患者支付成本可降低60%以上。
同时,不少社区已开始采购或联合企业推进外骨骼机器人进社区。在杭州,92岁的颜大爷,尝试使用外骨骼行走,“感觉蛮好。特别是刚起步那一下,有它帮忙,会省力很多”。
![]()
图源:钱江晚报
上海“沪小科”成立了外骨骼机器人助老服务志愿分队,为首批签约的老人家庭建立“一对一”科技助老档案,提供个性化的使用指导和服务支持,为更多有需求的人群提供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持,为社区家庭购买外骨骼机器人提供便捷窗口。
在景区低价租赁,让不少老人实实在在体验到外骨骼机器人的“神奇”,减少了对其价格与智能产品的抗拒。
同时,低价的消费级产品更激发了市场的购买热情。2025年,程天科技推出的EasyGo个人版外骨骼,售价为2500元,面向个人用户销售,上架仅15秒宣告售罄。程天科技创始人张继宇表示,本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准备了几百台现货,没想到“秒空”,“现在还有几百人正在排队预订下一批”。
PART 03
轻量化、智能化是趋势,
行业标准待完善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相比其他类型养老机器人较为成熟,但从工业领域切入养老领域时间仍短。养老场景更为细化,使用者也更为脆弱,更易受伤,因此外骨骼机器人仍需深挖老年人真实需求,持续升级迭代。
产品层面,“轻量化”仍是关键。
目前已有企业将外骨骼机器降低至1.8KG。产品轻量化一方面是为更好适配老年人的日常使用,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在碳纤维材料开始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傲鲨智能“千元级”外骨骼机器人采用碳纤维与尼龙结合,既保证了产品重量与性能,又进一步降低整体成本。
通过使用柔性驱动器、碳纳米管、镁铝合金等高性能复合材料,推动外骨骼向 “类皮肤” 形态发展,能够提升外骨骼机器人的舒适性与便携性。
技术层面,外骨骼机器人的智能化进程也在加快,感知能力与执行能力都将得到提高。AI不断优化算法,能够通过细小的动作变化准确判断行走意图,随时进行辅助调整控制。
2025年5月1日,智元研究院发布国内首款AI智能助行外骨骼机器人“踏山AsExo-TK1000”,该设备融合AI步态预测与力矩自适应调节技术,能够实时捕捉运动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自动调节与预测,准确率可达 99.2%。产品还通过“生长型”算法持续学习,声称能做到“越走越懂你,越走越舒服”。随着企业对于AI技术的持续探索,AI与外骨骼机器人的结合将会越来越紧密。
仍需关注的是:外骨骼机器人赛道目前发展火热,但整个行业仍需加速建立相应标准。由于医用机器人仍处于起步阶段,直至2023年11月,《医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标准草案才进行送审。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在国内尚未普及,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国内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注册证仅有 14 个。由于数量较少,市场中的样本暂时难以支撑建立完善标准。
但确定的是,从工业场景迁移至养老场景,并实现规模量产,外骨骼机器人已经走出消费化、大众化的第一步。
随着医保报销、租赁使用等支付手段的激活,从景区到居家,从个人到社区,老年群体的使用需求和消费力将进一步释放。行业标准的逐步完善,将助力养老机器人市场的发展与成长。
参考资料:
1.《外骨骼机器人行业深度:行业星辰大海,商业化进程加速》,国金证券
2. 伏羲实验室×动脉网:2025外骨骼机器人破局与商业化加速
查看往期3000+银发产业相关文章
行业趋势、企业实战案例、深度研究各类信息
请点击右方二维码,长按识别至详情页
免费报名参会请点击
2025年7月24日,孝感将隆重举办“2025孝感市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恳谈会”,诚邀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莅临,依托孝感政策红利(如长护险试点带来的护理服务扩容、适老化改造催生的居家产品需求),共同探索“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开拓银发经济发展新版图!
加好友备注【公司+姓名】
AgeClub推荐阅读
中国领先的银发经济产业服务平台—AgeClub
北京银发壹族科技有限公司(AgeClub)出品
——原创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