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北伐的转折点,也是一场本可避免的惨败。马谡纸上谈兵丢了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很少人知道,当时有一个人,明明能力挽狂澜,却因地位卑微,被诸葛亮彻底忽视——他叫王平。
![]()
一、王平:一个被“身份”耽误的守城天才
王平这人,挺憋屈的。他本是曹魏手下一个普通军官,投降刘备后,从牙门将干起,十几年没挪过窝。到了诸葛亮北伐时,他还是个裨将军,手下就管一千来人。
为什么升不上去?原因很简单——他是“益州本地人”,还是“降将”出身。蜀汉政权分两大派系:荆州派和益州派。诸葛亮自己就是荆州人,他执政后,重要职位全给了荆州老乡。马谡、蒋琬、费祎……清一色荆州集团。王平这种益州本土将领,再有本事也入不了诸葛亮的法眼。
![]()
但王平是真有本事。街亭之战时,马谡带着一万多人上山扎营,结果被魏军断了水源,全军乱成一团。王平呢?他手里只有一千兵,眼看大军溃散,他硬是敲响战鼓,让士兵拼命呐喊。魏将张郃一听,以为有伏兵,愣是不敢追击。凭这一招,王平救了马谡残部,也拖住了魏军进攻的步伐。
后来到了公元244年,曹爽率十万大军攻汉中,又是王平,靠三万人死守兴势山,逼得曹爽灰溜溜退兵。这两场仗,把王平“善守”的本事体现得淋漓尽致。
![]()
二、诸葛亮的“偏心”埋下祸根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但聪明人也犯糊涂。他对马谡的偏爱,简直到了盲目的地步。马谡这人,打仗全靠一张嘴,整天围着诸葛亮转,张口闭口都是兵法谋略。诸葛亮被他忽悠得找不着北,居然把街亭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结果呢?马谡一上战场就露馅了。他放着大路不守,非要学兵法里“居高临下”那一套,把兵拉到山上。魏军一围,蜀军连口水都喝不上,能不乱吗?
![]()
反观王平,他早就劝过马谡:“当道扎寨才是正路!”可马谡不听,还笑话他不懂兵法。最后战败,马谡被杀,王平反倒因为“鸣鼓退敌”立了功,升了官。但有什么用呢?街亭已经丢了,北伐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说到底,诸葛亮的问题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格局太小。他满脑子都是“荆州派系”,觉得益州人靠不住。王平再能干,在他眼里也就是个“副将的料”。
![]()
三、街亭之战到底该怎么打?
街亭这场仗,压根不需要什么神机妙算。它的任务很简单:死守要塞,拖住魏军,给诸葛亮主力争取时间。只要守上一两个月,诸葛亮就能在陇西站稳脚跟。
这种仗,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王平这种“一根筋”的守城专家!他不需要像赵云那样冲锋陷阵,也不需要像魏延那样出奇制胜。他就干一件事:挖壕沟、筑工事、带着兵钉死在阵地上。
但诸葛亮偏不。他觉得打仗就得“出奇制胜”,非得让马谡这种“理论派”去秀操作。结果操作没秀成,反倒把蜀汉北伐的希望给秀没了。
![]()
四、街亭失守到重用王平
街亭失守后,诸葛亮倒是醒悟了。他重用王平,提拔他当镇北大将军,还把汉中防务交给他。王平也不负所托,硬是靠防守稳住了蜀汉北大门。
可这些“补救”,来得太晚了。街亭一败,蜀军元气大伤,诸葛亮五次北伐,最终星落五丈原。蜀汉后期为什么人才凋零?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诸葛亮早年“任人唯亲”,寒了益州将领的心。
![]()
王平的故事,像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再厉害的政治家,一旦被派系偏见蒙蔽双眼,也会犯下致命错误。
王平这辈子,挺像一颗螺丝钉——不起眼,但关键时候能顶千斤重。街亭之战若有他主持,或许三国的历史都要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能做的,只是记住这个被“身份”耽误的天才,以及那个关于“偏见”的深刻教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