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学校管理者转型必读:你不是不努力,而是陷入到“低质量勤奋”

0
分享至

全文长 5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7分钟


一个扎心的事实:

勤奋的管理者为何反而低效?

老师们都感叹,“王校长可真不容易,从早忙到晚,没见他歇过。”教导主任李主任也常常是办公室最后熄灯的那位。可为什么如此勤奋的一把手、管理层,学校运转有时反而显得吃力?教学目标有时推进缓慢,甚至在一些关键领域停滞不前?勤奋也有错?

传统文化里,“勤奋”二字分量有多重,无须赘述。“勤能补拙”、“业精于勤”、“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些话从上学第一天就根植于心,像无声的号角催促着我们:只要足够拼命,没有闯不过的关。

可到了管理岗位上,这条“万能公式”好像悄悄失灵了。不少校长、主任、年级组长发现:自己越卖力、越连轴转,整个“摊子”似乎越难驾驭,预期的成果反而飘渺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难道是“勤奋”本身变了质?其实,未必是勤奋的错,往往是方向跑偏了,或是方法使岔了劲。方向一错,越勤奋离目标越远;方法不对,南辕北辙,付出与收获严重失衡。更令人警惕的是,当勤奋成了掩盖低效的“遮羞布”,当管理者一头扎进事务性忙碌,却逃避深度思考和方向校准,那危险可就大了。

想想一些成功的教育改革实践者。比如那位知名的特级校长张校长,他推动一项重大课程改革时,办公室几乎成了他临时的“家”。但他所有的精力,只盯着两个核心:教师关键能力的培训体系设计,以及破除阻碍新课程落地的陈旧管理流程。与此无关的事务性工作,他果断放权给副职和骨干教师。这种围绕核心锚点、精打细算的勤奋,最终让那场艰难的变革在学校稳稳扎根,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回头看看身边,是不是常有这样的情景?有的教导主任一周开几十个会,批改大量与核心教学关联不大的行政材料,甚至亲自处理本该由年级组或班主任协调的学生纠纷,整天忙得脚不沾地。但他们很少停下来问:我现在投入大量时间的这些事,真的能推动课堂效率或学生素养的提升吗?我花精力做的这些表格、报告,实际贡献了多大价值?有没有更高效、更轻便的方法可以替代?如果这几个关键问题找不到答案,那么“勤奋”很可能只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感动秀。

一位资深教育专家感慨过:“在风口浪尖上行进,比起在水坑里使劲扑腾重要得多。”他四十岁出头接任一所薄弱校校长时才顿悟:高手不是光靠埋头苦干,更要懂得识潮流、找趋势、抓关键。这份“痛彻心扉”的领悟,后来转化成学校一系列精准发力的策略,教学质量稳步攀升,社会声誉显著回升。这正是高效勤奋与低效勤奋的天壤之别。

所以说,勤奋的根本,不在“量”的堆积,而在“质”的甄选——做什么事、怎么做、值不值得做? 方向定了锚,方法对了路,想透彻了再行动,这才是管理者应有的勤奋逻辑。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什么让管理者无效勤奋?

除了方向和方法的问题,很多勤奋的教育管理者为何越忙效果越差?三大因素常在其中“作祟”:认知惯性、能力切换与校园文化。

第一是认知惯性问题。

很多管理者在做一线老师时,确实是靠“勤奋”杀出重围的。多带一节课,多批一份作业,多花时间钻研教材,教学成绩确实亮眼。可一旦走上管理岗位,面对的就不再是课堂里相对线性的挑战,而是复杂交织的问题网络:涉及人性协调(比如教师激励、团队凝聚力)、战略规划(学校发展方向)、组织协同(部门壁垒如何打破)、资源整合(有限的经费和人力如何发挥最大效益)……这时,还想靠“靠一人之力、事事亲为”的旧模式打遍天下,多少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了。

在一本讲述高效学校管理的书中,引用了一位资深副校长的反思:“我干管理最失败、最沮丧的那一年,恰恰是我自己觉得最努力、付出最多的一年。”那时他亲自挂帅推动一套精细的教学管理流程改革,事无巨细亲自把关,加班加点成了常态。结果呢?流程复杂得老师们怨声载道,执行不下去,预期的效率提升没实现,教师们的抵触情绪倒是空前高涨。事后复盘,问题一目了然:流程设计脱离实际教学需求、方案形成过程中缺乏教师共识研讨、改革并未触碰到真正的教学痛点。他个人的极致勤奋,无异于在一个错误的轨道上猛踩油门。这个案例被作为“警示录”警示后来的管理者:缺乏方向牵引的勤奋,价值近乎零。

第二是能力切换问题。

不少管理者在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上是专家翘楚,可到统筹全校或部门工作时,老觉得力不从心。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滑入一个陷阱——用做老师(做业务)的方式来做管理。遇到难题(比如某个项目推动不了、某个老师工作状态下滑),第一反应往往是“看来这事还得我亲自上阵搞定”,而不是先冷静思考“这件事的核心难点是什么?哪位骨干老师最适合负责?如何搭建团队共识和支持系统?如何设定保障流程?如何预防同类问题再发生?”他们习惯性地扮演“救火队员”,用个人英雄主义去填补管理系统的空隙,短期可能见效,但代价是身心俱疲、团队能力得不到锻炼,长期看就是摁下葫芦浮起瓢,问题不断循环。

某省名校在选拔培养后备干部时发现,高效的管理者往往不是那个加班最多、管事最细的,而是那个能迅速诊断“病因”(识别教学或管理的瓶颈)、精准调配“药方”(调动校内外资源、授权赋能)、并能推广“良方”(将个体成功经验转化为团队可复制的操作方案)的人。形象点说,管理者的勤奋不该是“扩音器”,把个人音量放到最大;而应是“放大器”,把组织和团队的整体效能提到最高。勤奋,是用来提升整个系统的,而非证明个人有多能扛。

第三是组织文化问题。

倘若一所学校的氛围里,无形中推崇的是形式化的“勤奋表演” ——谁在办公室待到最晚谁“更敬业”,谁回复工作群信息最快谁“更负责”,谁填的表格最多最细谁“工作更到位”……那么,管理者也很容易被裹挟进“低质量勤奋”的怪圈。哪怕教学任务已完成得很出色,也可能被迫“加戏”,折腾些无关紧要的汇报材料或花哨活动来刷存在感;哪怕察觉到推进的方向可能有问题,也不敢踩刹车停下来反思,因为“动起来”才是表现态度的“硬通货”。

几年前,一所省内知名高中就经历过这种阵痛。管理层为彰显“拼搏精神”,设置了诸如“每周教学常规检查次数”、“信息反馈响应时间”、“在线加班打卡时长”等指标。结果中层领导们卷了起来,彼此暗暗较劲“谁更拼、谁加班多”,把心思都放在了这些表象“内卷”上,反而松懈了真正重要的事:课堂如何提质?学生个性化需求怎么落实?教师专业发展怎么支撑?连续两个学期教学质量滑坡,师生普遍疲惫不堪。直到新校长上台,大刀阔斧变革文化导向,引导大家专注于“实际教育效果”,这种扭曲的“表演性勤奋”才逐渐消散。

所以,管理者们不妨审视一下:如果你每天都感觉被掏空,却说不清究竟解决了什么核心教育问题、给学校带来了什么实质性进步价值,那么,你或许已经深陷“勤奋的错觉”中了。

“高质量勤奋”:

管理者高效工作的三大转型

想跳出“越忙越低效”的死循环?学校管理者需要一次彻底的“思维重启”:告别以“多劳苦干”自我安慰的模式,转向聚焦高绩效的“高质量勤奋”。这需要三个关键转型:

转型一:改变认知——从“干得多就是好干部”转向“出成果才算真本事”

这场认知革命,许多变革成功的学校都经历过。

以某所蜚声全国的课改示范校为例。他们的管理手册中,开宗明义地写着:“尊重教师的时间与专业自主权,我们的评判核心只关乎一点——是否培育出了更高素养的学生?是否推动了学校的实质性进步?”在这所学校的管理者看来,自身的勤奋,不在于如何把团队盯得更死、把流程控得更严,而在于如何搭建一个系统、提供足够支持、激发教师潜能,从而让团队创造出更亮眼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成果。

这种改变源于一个关键认知重塑:学校的一切流程、会议、报表,最终服务的对象是教育核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如果当前的某项管理活动、某个行政流程、某次例行会议,无法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更好的课堂体验、更高的教学效能或更优的学生发展支持,那么就该果断简化、优化乃至取消。在错误的枝节问题上耗费心力,本身就是对教育事业的损耗。

转型二:能力重构——从“事必躬亲”转向“系统治理+授权赋能”

什么样的学校管理者才算优秀?现代教育管理学精髓在于,高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三项核心能力:

远见与决断力(战略判断力):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瓶颈(是师资结构、课程体系,还是评价机制?),聚焦核心问题精准发力。

系统构建与驱动力(组织驱动力)不是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干,而是擅长整合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懂得放权、敢于授权(明确权责边界);能搭建协作平台、凝聚团队共识、解决系统性难题。

持续精进学习力(学习反思力):高度重视经验总结(“复盘”已成为教育管理常用语),快速从成功与失败中提取智慧,动态调整策略,推动组织和个人持续成长。

某所快速崛起的集团化学校,其创始校长有个著名理念:“我的办公室门永远敞开,但能用一个电话、一次协调解决的事,不必来我办公室;能由一个年级组、一个部门决策的事,不必等我一言堂。”这个理念的本质,是在引导管理者认知:当管理链条过长、事事都要最高层拍板时,效率必然断崖式下滑。优秀的校长要做的,是快速做出方向性判断、高效整合资源为一线服务、并带头营造深度反思学习的氛围,而非沉迷于日常事务性操作的“具体忙碌”。管理者的价值在于“搭好台子、定好调子、用好人才、看到成效”。

转型三:文化变革——组织氛围决定“勤奋”的成色

校园文化如同空气和土壤,无形却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每一位成员的“劳动姿态”。试想,如果一所学校文化崇尚的是:热衷于表面文章(活动多、报表多、痕迹多)、将“辛苦”等同于“功劳”(忽略实际教育贡献)、不敢进行触及灵魂的反思复盘、对有益的尝试和可能的失败缺乏包容……那么,即便个别管理者个人能力再强、再想高效,也终将被这套低效的文化系统同化或消磨殆尽。

那么,谁对一所学校的文化基因负最大责任?正是管理者——前任的管理印记,现任的管理实践,最终都指向学校的核心领导层,特别是校长。因此,文化变革必然是“校长工程”,需要掌舵者率先垂范、持之以恒。一所曾面临困境的老牌重点中学的复兴之路就是例证:新任校长上任大力倡导“以生为本、聚焦课堂”的教学转型,却总感觉推不动。深入调研后他意识到,根源在于传统的文化:崇拜等级权威(影响平等交流)、过度追求形式完美(阻碍尝试创新)、部门壁垒森严(协同困难)。于是,校长亲自主导发起文化重塑运动,果断摒弃旧的官僚习气,强力转向强调“协作共享、勇于尝试、终身学习、直面问题”的新型成长型文化氛围。

管理者评优不再看谁加班长、谁填表多,而是看谁真正攻克了教学难题、谁带出了优秀团队、谁提升了学生满意度。这场由内而外的文化嬗变,是让整个组织从“低效内卷式勤奋”真正转向“高绩效牵引式工作”的核心枢纽。

走出“低质量勤奋”陷阱:

高效管理者的四步实操法

如果你正是一位深陷“忙碌却低效”漩涡中的学校管理者,不妨试试这四步破局实操法:

第一步:引入教育ROI”思维,严审你的投入方向

把稀缺的时间和精力,坚决押注在最能推动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害环节”上(比如深入课堂诊断关键问题、聚焦教研提质、优化关键育人流程),果断砍掉价值不高、徒增负担的行政事务。

每周灵魂拷问:本周哪三项任务(会议/流程/报表)消耗我最多时间精力?它们对提升学生成长体验、或解决教学瓶颈,贡献了多大实际价值?能否取消、简化或优化?

第二步:重新规划设计工作方法,升级你的“勤奋路线图”

智能化/工具化:能否利用现有教务平台、协同办公软件,自动化处理通知发布、数据收集、常规评价等?减少人工重复劳动。

系统化/流程化:对于经常性事务(如教研活动组织、常规教学检查、学生活动报备),是否能梳理成清晰、标准、可复制的操作指南或协作流程,让普通老师也能轻松上手?

授权下沉:彻底梳理日常工作清单:哪些事情,明明可以由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优秀青年教师去承担甚至主导?放手赋予责权!管理者的职责是给方法、配资源、做兜底,而非“包打天下”。

第三步:构建“授权+协同”铁三角机制,不做“全能劳模”

关键人负责制落地生根:每项重点工作目标(如中考冲刺策略、劳动教育项目、家校共育平台搭建),必须明确一位核心负责人(Owner),清晰其作为协调枢纽的权责边界。

结果导向+边界清晰:与负责人沟通,明确最终要达成什么核心结果?(不是看材料多少!)在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只需掌握关键节点进展和里程碑成果,建立反馈机制(如短周报、关键节点汇报),杜绝事无巨细的“保姆式监控”。授权不是甩手,清晰的底线和目标设定是授权成功的关键。

第四步:塑造“成效为王”的工作文化

会风整顿:开会不堆砌流程、不汇报辛苦,集中火力讨论:解决了什么问题?形成了什么可执行策略?明确了什么后续行动项?谁负责?何时完成?

评优导向:评价干部、选拔骨干、教师考核,核心看实际贡献度(如班级管理成效、学生进步幅度、教研成果转化、带团队能力),不看谁加班最晚、填表最厚、形式最花哨。旗帜鲜明地宣告学校要什么、反对什么。

结 论

勤奋本身,任何时候都是闪闪发光的品质。错的是不加判断的勤奋(做无用功)、不敢反思的勤奋(路径依赖)、不肯正视问题本质的勤奋(自我麻痹)

作为学校管理者,你可以选择燃烧自己,但请务必铭记:真正的智慧与担当,在于先明确“什么事值得干”,再思考“怎么干才能干得漂亮、干出实绩”。把宝贵的精力聚焦在撬动教育核心价值的支点上,这样的勤奋,才真正对得起教育的重托、学生的未来。你的角色,本该是高效率的“战略家+造梦者”,而非事务缠身的“高级办事员”。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陈黎明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女子半夜睡着遭侵犯,她以为是丈夫,10天后男子再睡别人妻子落网

女子半夜睡着遭侵犯,她以为是丈夫,10天后男子再睡别人妻子落网

汉史趣闻
2024-06-09 13:48:02
魏祥鑫:因为C罗喜欢7号,最喜欢C罗欧冠对尤文的倒勾

魏祥鑫:因为C罗喜欢7号,最喜欢C罗欧冠对尤文的倒勾

懂球帝
2025-07-11 01:08:25
导弹刚歇火,脚手架先立起!中国工人杀到以色列,效率惊呆本地人

导弹刚歇火,脚手架先立起!中国工人杀到以色列,效率惊呆本地人

荷兰豆爱健康
2025-07-03 16:24:29
上海警方通报:孙某某(女,51岁)被刑拘!悲剧多次重演,这些地方禁止停放电瓶车

上海警方通报:孙某某(女,51岁)被刑拘!悲剧多次重演,这些地方禁止停放电瓶车

上观新闻
2025-07-10 11:20:42
她一生仅一首诗,却可拆成7958首,被誉为千古第一奇诗

她一生仅一首诗,却可拆成7958首,被誉为千古第一奇诗

珺瑶婉史
2025-07-01 19:10:07
33岁大龄剩女吐槽相亲男吃几次饭就想确定关系,评论区骂声一片

33岁大龄剩女吐槽相亲男吃几次饭就想确定关系,评论区骂声一片

阿会情感
2025-06-01 12:40:06
震撼!2025湖南清北录取大揭秘,教育新格局浮现

震撼!2025湖南清北录取大揭秘,教育新格局浮现

书中自有颜如玉
2025-07-10 09:43:43
几乎被湮没的历史:四野部队里的那三万日籍士兵

几乎被湮没的历史:四野部队里的那三万日籍士兵

尚曦读史
2025-05-24 07:12:04
文殊菩萨:无名指比食指长者,非常人体质,注定经历4种修行考验

文殊菩萨:无名指比食指长者,非常人体质,注定经历4种修行考验

纸鸢奇谭
2025-06-27 14:24:22
直到郭晶晶孩子未能登舰,才发现仨娃名字暗藏深意,字字都有来头

直到郭晶晶孩子未能登舰,才发现仨娃名字暗藏深意,字字都有来头

深析古今
2025-07-08 10:32:53
我年薪100万,婆婆逼我给小叔100万,否则净身出户,我1句话全家傻眼

我年薪100万,婆婆逼我给小叔100万,否则净身出户,我1句话全家傻眼

红豆讲堂
2025-07-10 07:20:04
盘古大模型负责人王云鹤遭长文炮轰:使用英伟达芯片,剽窃同事技术,套壳外部模型

盘古大模型负责人王云鹤遭长文炮轰:使用英伟达芯片,剽窃同事技术,套壳外部模型

回旋镖
2025-07-08 22:34:06
国企的今日现象,已预示了他日后的归宿

国企的今日现象,已预示了他日后的归宿

逻辑与常识
2025-07-08 07:00:39
图片报:滕哈赫用无人机全程录制药厂训练,他禁止球员脚后跟传球

图片报:滕哈赫用无人机全程录制药厂训练,他禁止球员脚后跟传球

直播吧
2025-07-10 02:12:05
穿瑜伽裤怎么避免三角区尴尬?女菩萨纷纷晒图结果评论区都被看透了哈哈

穿瑜伽裤怎么避免三角区尴尬?女菩萨纷纷晒图结果评论区都被看透了哈哈

经典段子
2025-06-23 23:26:05
逼退原配、小三上位?没想到,丁克半辈子的徐静蕾早已成人生赢家

逼退原配、小三上位?没想到,丁克半辈子的徐静蕾早已成人生赢家

查尔菲的笔记
2025-07-11 00:02:36
血铅异常儿童家长不认可枣发糕是病因,多名家长发声!

血铅异常儿童家长不认可枣发糕是病因,多名家长发声!

大象新闻
2025-07-08 09:00:07
一个新纪录可能诞生!美国研发六代机F-47的成本可能达数千亿美元

一个新纪录可能诞生!美国研发六代机F-47的成本可能达数千亿美元

止戈军是我
2025-07-10 23:37:19
金将军机场痛哭迎灵柩,朝鲜精锐库尔斯克血战,用命换来了什么

金将军机场痛哭迎灵柩,朝鲜精锐库尔斯克血战,用命换来了什么

流年拾光
2025-07-02 16:53:15
王思聪带懒懒去意大利旅行,一把伞倾斜给自己,爱与不爱很明显

王思聪带懒懒去意大利旅行,一把伞倾斜给自己,爱与不爱很明显

牛油果生活观
2025-07-10 21:28:51
2025-07-11 01:47:00
校长派 incentive-icons
校长派
为全国校长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7879文章数 264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原来语文书早就教过你应该怎么释怀了

头条要闻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为何上调2% 人社部发文回应

头条要闻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为何上调2% 人社部发文回应

体育要闻

白衣生涯最后一舞,但魔笛的故事还没结束

娱乐要闻

宋佳,真的好叛逆!

财经要闻

潮玩规模破千亿的幕后故事

科技要闻

Grok4最贵订阅月费2千,会不会三观不正?

汽车要闻

靠谱奶爸的底气 乐道L90静态体验

态度原创

房产
家居
时尚
旅游
数码

房产要闻

重磅!招商+平安出手,拿下海南440亩湾区大盘!

家居要闻

美式简约 奢华不失优雅

我完美的发型被回南天做局了……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数码要闻

炎炎夏日, “瓶盖散热法”在新本上失效了?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