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张皱纹里藏着同一个名字——“富棉”。初夏的春江饭店,推开门全是“好久不见”的颤音。孙国强刚拐过走廊,手背就被老同事攥出红印子:“国强!
![]()
头发咋白成雪了?”30年没见的脸,一开口还是车间里扯嗓子的调儿。有人摸着桌布纹路突然愣神:“这织法……像极了当年改的铁木机。
”话音落,满桌人抢着说:“记得那台1511织机不?”“还有供应科老孙跑遍全国找棉纱!
”“倪厂长当年画的机器草图,我还留着半张!”说着眼圈就湿了,眼泪砸在桌布上,洇开一片旧时光。
![]()
发起人孙国强搓着手笑:“从起念头到聚齐,就10来天。”“当年在棉织厂,我干过木工、打包工、机修工,供应科跑遍大半个中国。”“认识的人多,联系起来倒快。
”“倪厂长到了!
”人群自动让出条道。82岁的倪如琦拄着拐,背挺得像当年修机器时的架势。
![]()
他的继母金梅芳,是“梅记家庭手工棉织社”里的“梅记”。1951年,倪家在恩波桥边开布店,用木头机器织料袋布,年产值1.42万。
1953年,胡昭铺布店并入,木织机从2台涨到10台。
1955年,政府投1500元,厂子成了私营梅记棉织厂。
![]()
1956年公私合营,搬去丁婆弄口,却撞上棉纱紧缺——碾碎棉杆皮、碎布角,织出土帆布。“木头机器太慢,我们拆了梁上的木零件,换铁的!
”倪如琦眼睛亮起来,“1956到1957年,自制铁木机46台,和同行平起平坐了。
”1959年,15岁的倪如琦进棉织厂修机器,为台杭州来的织机,带着人义务干活才“求”来。“没图纸,去绍兴看一眼,回来凭脑子画。
![]()
”“物资紧啊,螺丝都得数着用。”1965年,1511织机造出来,能织更宽的布;1976年,厂子242号人,年产值125万;1986年当厂长,出口茶巾13万打,创汇80万。“后来搬去虎山,添了100台75织机,有漂染车间了。
”倪如琦声音低下去,“1990年我调走时,厂子快撑不住了。”王月凤摸出老照片:“1965年进厂,17岁,5个学徒工全是姑娘。
”“踩踏板、拉梭子,一天12小时,工资15块。”“车间太吵,说话得吼,现在嗓门还大!
![]()
”丁贤玲捏着婆婆骆兰英的旧工牌:“1980年调过来,从织布到打样,第一次订货会拿了4.7万米订单。
”“坐30小时火车跑北京、深圳,18块的蛋炒饭,心疼得直咂嘴。”“婆婆总说‘织好布,更要做好人’,她88岁走的,现在想起来,手还暖乎乎的。”有人突然哼起老厂歌,调儿跑了,可170张嘴跟着唱,比当年车间的机器声还响。
孙国强举着酒杯喊:“咱聚不是念苦,是想说说——那些一起扛过的日子,早成了血脉里的经纬。
”窗外的富春江淌着,像极了当年车间里流动的布。不知道下一次聚首,又会翻出哪块压箱底的布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