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工智能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国内各大实力强劲的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入局,力争在激烈的技术竞赛中赢得一席之地。不管是国外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还是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五校为代表的一流大学,都算得上人工智能领域的“头部”玩家。
作为国内顶尖名校,清华人工智能的研究一直走在国内外前列,以“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带领清华成为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就来细细梳理一下清华在人工智能的真正实力,看它能否称得上“人工智能第一校”?
清华二校门
专业排名独树一帜
人工智能是前沿高新技术,在高等教育中也属于新兴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人工智能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是与电子信息、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
根据当前的专业、学科分类,在本科阶段,“人工智能专业”是“电子信息类”下的一个专业,属于工学门类;在研究生阶段,“人工智能”则是工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电子信息”(专业学位)下的一个学科,有些高校则会设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下。
清华大学整合自身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叉信息等学科领域的优势,成立人工智能学院,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核心”与“人工智能+”两大前沿方向,引领国内人工智能学科发展。
清华人工智能学院
在人工智能“101计划”中,清华大学自然毫无悬念地入选。以西安交通大学为牵头高校,参与高校14所:“C9联盟”9所成员高校悉数入围,北理、北航、同济、湖大、北师大等强校也榜上有名。
此外,在各大专业排行榜中,清华的人工智能专业或相关学科也是高居前列。在软科发布的“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共有10所院校在人工智能专业排名中获评最好的A+,清华、上海交大以最高分并列第一;
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人工智能学科排名
清华的人工智能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不遑多让的。在美国US News机构评选的世界大学与专业排名中,国内有6所院校进入全球前十强,而清华更是超越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高居人工智能专业排名榜首位,其实力之强可见一斑。
US News人工智能学科排名
当然,专业排名仅作为衡量实力的参考,不能充分反映一个机构的真正水平,若要从科研平台、团队、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或许能对清华人工智能的实力有更具象的认识。
科研团队一马当先
被誉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百年清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大师,在人工智能领域亦是如此。
人工智能属于新兴学科,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就目前而言,多数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都是从计算机科学、控制或交叉学科领域涌现出来的佼佼者,姚期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姚期智是何许人也?国际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迄今为止唯一的华人得主,计算机科学与量子信息科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双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教授,在密码学、通信、算法经济学、量子计算等领域有很高的建树。
2004年9月,姚期智清华任全职教授,主导了交叉信息研究院、量子信息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等机构的建设和科研。在姚期智院士的带领下,清华从国际视角深入探索一流学科建设的新理念,深化计算机科学与量子信息科学的交叉建设,研究领域覆盖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热门方向。
姚期智院士
当然,清华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大拿可不止姚期智院士,多位学术带头人在这里引领学术发展的先潮:
· 自动控制专家戴琼海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立体视觉、计算摄像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在脑科学与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的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提出了多维多尺度光场智能成像理论,引领了国际计算成像的发展与应用;
· 计算机专家胡事民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计算机图形学、几何计算、人工智能的研究,在可视媒体智能处理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方面作出了系统性的贡献;
· 计算机应用专家张钹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理论研究,在人工智能理论模式识别、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样有突出成就;
·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亚勤,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发表500多篇学术论文,拥有60多项美国专利,其发明的多项图像视频压缩和传输技术广泛地应用于高清电视、多媒体检索、互联网视频和图像数据库等领域。
此外,还有物理科学家段路明院士,在AI+自动驾驶领域有丰硕成果的李克强院士,在AI+精准医疗领域建树颇丰的董家鸿院士等,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很高的成就。
张亚勤在清华
前沿平台所向披靡
早在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之前,清华就早早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由张钹院士担任院长,姚期智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关键算法、伦理治理,以及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2024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清华在原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姚期智出任首任院长。成立后,研究团队重点布局的前沿方向有两个:“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与架构”与“人工智能+X”:前者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涵盖崭新理论与高效算法、具身智能与多模态感知、科学智能与交叉应用、未来计算模型等方向;后者则致力于AI对其他学科的带动与应用,涵盖能源及环境、安全治理、AI智能汽车与制造、公共卫生医药等热门方向。
为了抢占人工智能研究的制高点,在姚期智院士等人的主导下,一批前沿科研平台横空出世,成为清华进军人工智能前沿的神兵利器。
清华主导创建的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是计算机、电子信息等领域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该中心的主任便是戴琼海院士,在人工智能相关方向有深厚积淀,尤其在大数据智能分析、类脑计算与芯片设计、社会计算与网络智能等领域遥遥领先。
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
始建于1987年的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的人工智能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的组成部分。该实验室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与前瞻性研究,尤其是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以及与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的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大量原创性成果。
张亚勤院士领导的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一直走在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前沿。在他的带领下,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不断突破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培养智能产业领军人才,在推动智慧物联、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大数据智能、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智能产业跨越式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此外,清华牵头,多个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参与建设的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工程院合作建设的知识智能联合研究中心,主导的类脑计算研究中心等平台,都已经成为推动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强大力量。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
人才培养志在高远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等传统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紧密,“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也成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必然。
在清华,有一个国际顶尖计算机科学及交叉创新人才的特色班级——大名鼎鼎的“姚班”,隶属于交叉信息学院。姚班由原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即“姚班”)、清华学堂人工智能班(即“智班”)和量子信息班合并,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三个专业方向,是“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模式的典型。
这个被称为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的实验班,由姚期智院士创办,并亲领一流教学、科研团队培育创新人才,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不管是培养模式、师资、生源都堪称“顶级”。
就拿2019年第一届人工智能班来说,录取的30人中,有14名保送生、12名自主选拔考生,仅4名学生是通过高考统招录取,无不是过五关、斩六将才选拔出来的极具潜力的学子。
清华学堂
姚班由姚期智院士制定培养方案,编写教学计划,融合世界重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先进方法,由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组成国际化师资团队,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实行全英文授课,为学生走向世界学术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迄今为止,姚班已经培养了近1100名学生,近240人次学子在本科生阶段就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上作会议报告。
2025年恰逢姚班开办20周年,20年前风华正茂的少年英才,如今长成了栋梁之才。在已经毕业的660多位优秀学子中,6位获得“斯隆研究奖”,有30多位在国内一流高校任教;当下炙手可热的旷视科技、小马智行、太极图形等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均为姚班毕业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再假以时日,相信姚班的学子必定能创造更好成绩。
清华校园
路漫漫其修远兮
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但各大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无不蠢蠢欲动,要抢占制高点。
从目前来看,无论从学科基础、科研团队、研究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清华都处于引领水平。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之际,我们不能再错失良机,所能依靠的,便是诸如清华这样的大学所孕育的成果和培养的人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