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尹 舜
畎亩建筑主持建筑师,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
畎亩建筑“畎亩”来源于中国古时田野农耕的劳作,意指设计需根植于田野与生活,保持对社会的关怀,同时以诚恳的自然建造实践回归建筑本体。在过去的实践中,畎亩建筑积累了中大型项目全过程把控的经验,并逐步在设计中揣摩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从有机更新的复合型城市社区到微观尺度的文化社区、从教育建筑到文化视野的礼堂建筑等,事务所面对复杂城市环境,策略性地回应场地的文脉、气候及地理特质,以建筑、景观、装置等多元视角,对不同尺度的空间设计与研究进行探索,推动城市与环境的发展。
时代的建筑师更重要的是拥有处理复杂问题的思辨能力和现场实践经验
——尹舜
![]()
▲ 剖面图
项目名称:深圳市龙岗区星河学校改扩建项目
项目地址:广东深圳
建筑面积:29960平方米
建设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建筑工务署
设计单位:畎亩建筑(方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施工图)
主创设计师:尹舜
畎亩建筑团队:师琦、卢欣和、卫季尧、刘珅、张世远、赵程扬、徐佳佳、蒲云辰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团队:赵英超、孙勇、李锦辉、杜婉婷、李靖瑶、张静明、邹万铮、梁洁妮
技术顾问:法拉利织物 Serge Ferrari
摄影:直角建筑摄影、肖潇、李锦辉、畎亩建筑
![]()
星河学校作为深圳市龙岗区建筑工务署重点推进的高品质校园,通过系统性设计推演化解高密度复杂场地的空间矛盾。项目以创新性空间范式推动基础教学模式革新,通过建筑构造创新实践绿色低碳校园的建设目标。
![]()
![]()
01高密度环境应对策略

▲ 设计生成
![]()
围屋布局
星河的“围屋”,既是对龙岗地域文脉的当代转译,亦是高密度约束下的空间解题策略。在新建区建筑密度达3.4且需容纳200m环形跑道的严苛条件下,采用六层围合式教学体量高效集约教学功能。基于周边城市肌理特征,布局呈现“北密南疏”的梯度密度响应。通过精确控制各边距离于规范临界值,塑造适宜的高宽比空间参数,围合出具有人文尺度的院落体系。这种空间拓扑结构形成的灰空间界面,有效催化了非正式学习行为的发生。
“围屋”更像是一间大教室,巨型教学容器通过空间粘性促进生生互相学习。
![]()
▲ 剖轴测示意图
![]()
![]()
![]()
地形嵌套
采用垂直向度的地形学处理手法,将体育馆、报告厅等大体量功能单元作为基座层嵌入场地,使教学组团以悬浮姿态建构于场地之上。二者之间逐级跌落的台地产生空间活力,成为孩子们嬉笑玩闹的“山谷”。
![]()
▲ 设计草图
![]()
![]()


立体镂空
立体廊桥在校园中流动,带着灵动色彩编织出自由而多义的立体校园。悬空种植的大树让孩子们在课间10分钟也能接触绿色自然,伸展的廊桥作为课间操平台,在垂直维度中拓展活动场所。“镂空”高密度的建筑体量,让光与风穿透进来,形成舒适的微气候,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看出去,观城市生长,知社会冷暖。
![]()
![]()
02 与城市对话
在入口区需同时解决家长集散、学段分流与高密度挤压的矛盾语境下,设计通过建筑体量内收策略,创新建构双首层交通体系与分时共享广场。采用“空间折叠”技术消解校园与城市的对抗性边界:日间作为接送缓冲区,非教学时段转化为社区共享空间。
![]()
![]()
通过拆除传统围墙的实体隔离,将运动场域与城市街道建立视觉渗透;居民可以实时观望运动场中的孩子,使校园活力反向滋养社区。
设计“打开”校园的围墙,把空间对抗转化为分享与融合。
![]()
03 与自然的对话
针对深圳典型亚热带气候特征,设计需要回应太阳辐射与极端降雨的双重挑战并化解遮阳效率与视线通透的矛盾。
![]()
▲ ⽹格膜遮阳系统工作效果图
通过自主研发的半透明为网格膜遮阳系统,经模拟验证,在保证sDA(空间日光自主性)和UDI(日光照度)的同时,可有效降低sGA(空间眩光)和热辐射强度,从而改善教室光环境并节省能源。
![]()
![]()
![]()
建筑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并不需要权衡,这两者的关系往往呈正相关性。
对 话
![]()
![]()
▲ 设计要点与策略
《中装》:在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高密度校园建设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有哪些创新设计策略可以缓解?
尹舜:最大的挑战是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例如,国标《中小学设计规范》所总结的校园布局,大多是针对容积率1以下的情况,而深圳校园的容积率基本在1.5~2.5之间。如果完全按照国标,那么建造高层建筑的过程就会很别扭。因此,规范创新需要先行,合理地放开校园设计的枷锁,让创新设计可以更好地施展出来。
![]()
▲ 设计效果图(上)与建成实景(下)对比
《中装》:客家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一个传奇,而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三大样式中最常见、数量最多的一种,承载着客家文化。您在星河学校设计中运用了“围屋”的设计理念,那么在进行高密度校园建设时是否可以普遍运用“围屋”理念?
尹舜:围屋的类型代表着校园对孩子们的保护,围屋可以把喧嚣嘈杂的城市隔绝在外,让孩子们专心学习,老师和孩子们像是共同生活的大家族。“围屋”像是一间大教室,巨型教学容器通过空间粘性促进生生互相学习。
与此同时,还需要强调有控制的开放,强调“与城市对话”以及“与社区对话”,用设计“打开”校园的围墙,把校城之间的空间对抗转化为分享与融合。在星河学校中,我们试图把首层的广场打造成分时共享的空间:在入口区需同时解决家长集散、学段分流与高密度挤压的矛盾语境下,设计通过建筑体量内收策略,创新建构双首层交通体系与分时共享广场。采用“空间折叠”技术消解校园与城市的对抗性边界:日间作为接送缓冲区,非教学时段转化为社区共享空间。
![]()
![]()
《中装》: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校园改造需求有何不同?
尹舜: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校园改造需求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布、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规划时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避免盲目照搬一线城市的方案,而三四线城市亦可借鉴其成熟经验,因地制宜、分步骤优化。我们就遇到过学校的需求是要A教室,但按照标准化指标只能在图纸上写B教室的情况,当然,这可以通过精细化的制度以及定制化设计来解决。
![]()
![]()
《中装》:您是一名设计师,也是一名教师,这两个角色在您身上是如何做到互补的?教师的身份是否让您更关注校园建筑中“人的需求”?
尹舜:在校园教设计,同时带学生参加校园设计竞赛,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也可以去验证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足够让学生适应当下行业一线的竞争。
我们目前专注在校园的两个需求点:一个是用空间延绵促进生生以及师生交流;另一个是在气候层面,比如架空层在深圳地区可以作为全天候活动的场地,我们就在校园中尽量在3~5层多设置这些活动空间,这也被称为校园的“多义空间”;光对青少年的健康来说是重要因素,但在烈日下,教室的采光会不均匀,靠窗位置过于强烈,所以大部分教室会拉上窗帘,那么采光和通风就都没了,反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我们在星河学校的外立面上,创新地设置了一层遮阳膜系统,这样就保证了采光的均匀度,从而更细致地满足“人的需求”。
![]()
《中装》:您如何看待“网红建筑”现象?建筑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之间应如何权衡?
尹舜:建筑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并不需要权衡,这两者的关系往往呈正相关性。当下互联网时代,信息充分交流,大众审美和精英审美是平权的,因此,精英阶层把控的审美“黑箱”已经越来越透光,各种审美也不断融合。
“网红”这个词指的是流量,是中性词,建筑的空间体验无法被数字化,网络传播的只是影像片段。建筑学专业评价中的好作品与普世价值观中的好房子,有些价值观是重合的,例如:需要带给人身体的舒适与精神的愉悦。从这个角度说,好的建筑设计与好的绘画一样,不需要过分地解读和诠释,是可以给人长久的、深层次的触动。反之,如果纯粹把建筑作为消费主义的附庸,用猎奇的体验去绑架设计,把哗众取宠的流量当作获利点,那么这就是有问题的。
![]()
建筑是人类对抗时空弥散的仪式
《中装》:哪些项目或经历对您的设计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您主持或参与过的项目中,哪个最让您印象深刻?为什么?
尹舜:早年有幸跟随王澍先生读研,王老师带研究生类似师傅带徒弟,平日大部分时间我们就待在定安路的小工作室中,跟着王老师做设计,边看边学。王老师经常和我们聊“修补匠”的设计方法、罗兰·巴特的写作,督促我们练“钟繇小楷”,且不能用成品墨汁,要手工磨墨,笔墨砚台还需要去杭州书画院边上的小店里买。那段求学经历为我灌输了建筑学的人文理想。
在我读书期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完工;在我工作期间,参与到了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设计与建设。2015年有幸加入到张永和老师的非常建筑事务所,并担任上海办公室的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设计始于2017年,之后近4年的时间里我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这所18万m2的校园中。相比常规设计的套用构造图集,张永和老师更强调创造性地用设计去解决问题。因此,建筑师要全方位地控制结构及水暖电的细节,我和团队整天追着专业顾问,不厌其烦地打磨细节,从结构配筋,到落水斗尺寸、接闪线做法、幕墙龙骨等都进行了创新。非常建筑的工作方法是理想主义的,允许建筑师不惜时间成本的打磨设计,把建筑推向极致。
《中装》: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总结您的建筑哲学,会是什么?
尹舜:建筑是人类对抗时空弥散的仪式。
在人类文明中,建筑学为什么是一个有魅力的学科?如果从宇宙视角来看,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熵会增加,即宇宙趋向无序。人的大部分活动往往只能存在一瞬间就会消散在时空中。但是建筑却可以把人的时光、思考、感受以及时代的经验全部凝固住,能够赋予人类更多的意义;伟大的建筑是可以存在上百年的,被几代人所铭记。人类文明的建造行为,在物理学家眼中不过是弯曲时空的局部褶皱,却在宇宙尺度上构成了抵抗热力学箭头的微型堤坝,这也许是我们会对建筑充满热情的原因。
![]()
《中装》:您同时深耕“技术”、“艺术”与“学术”,这三者如何在您的教学体系中相互赋能?您也曾提到“把作品留在校园”,这种“可见的成就感”对教师职业幸福感有何影响?
尹舜:对建筑师来说,每个作品从设计到建成都要花费3~5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就像养孩子一样,但大部分项目不是给自己做的,完工后反而去现场的次数少了,有种“亲儿子”送给了业主方的感觉。
在2021年,我先后完成华东理工大学的晨园和陇上书店的设计,我常常游荡其中,去感受空间和氛围带来的情感波动,能保持与自己作品的交流,是非常幸福的。
《中装》:对于未来10年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您有什么期待或预测?对于年轻建筑师和学生,您会建议他们关注哪些新兴领域或技能?
尹舜:对于未来10年我是保持乐观的。一方面,建筑行业相比制造业是极其落后的,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空间;另一方面,好设计所创造的价值在中国并没被真正看见,或者说一直被故意忽视。所以,我认为未来10年这一局面必将扭转。
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要努力地拥抱AI和数智化,但当图文技能可以被AI取代的时候,新时代的建筑师更重要的是拥有处理复杂问题的思辨能力和现场实践经验。
【来源: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
权威 · 引导 · 影响力
![]()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微信公众号:cbdazazhi
优质设计案例投稿邮箱:
zazhishe2013@sina.cn
杂志订阅服务:010-8854651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