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贵了,根本不敢拿货”,这个夏天,比天气更热的,是中药材的价格。
很多药材商吐槽,根本不敢多进货,价格简直涨疯了,买不起,根本买不起。
大家都以为黄金价格,是一路暴涨,从2020年386元/克,涨到今年 900多元1克,涨幅高达2.5倍多。
但中药可比黄金涨价厉害多了。
![]()
从2019年起,中药材价格如火箭般窜升,有些品种涨价居然超5倍。
比如每公斤20元的白术,如今药材商敢要你每公斤180元;同样每公斤20元的牡丹皮,如今也卖到每公斤120元。
还有贵得更离谱的,就是天然牛黄,如今一公斤价格高达140万元-180万元了,10年暴涨8倍。
更让药商犯愁的是,如今拿着钱,也买不到天然牛黄。
听说,在国外,南美的毒枭们已经开始改行走私牛黄了。也真是离了大谱。
![]()
牛的胆结石,就是牛黄。只有5年以上的老牛体有机会结石,因此产量稀少。
天然牛黄比淘金还难得,金矿你尚可根据各种高科技预估产量,而一整座养牛场的千万头牛群中,你也未必能发现一粒牛黄。
这玩意,纯属“靠天命吃饭”。
一头老年只有大约2‰的机率患上胆结石,一百万头牛才能产出3~4公斤的牛黄。
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牛黄出口国,屠宰场工人找到牛黄,就像淘金者一样惊喜。发一颗牛黄的佣金,相当于其1个月的工资。
有的工人找到牛黄,也不上交,偷偷夹带出来,在地下市场卖掉。
农场主则把牛黄放到保险柜里,因为实在是太珍贵了。
![]()
天然牛黄品质跨度极大,优品每盎司达4000美元,是同期国际金价每盎司3000美元的1.3倍。
巨大的利润,驱使南美犯罪集团,甘冒重罪风险,也要抢劫天然牛黄,这桩买卖,比其他黑色生意更赚钱。
天然牛黄的极度稀缺,加上中药市场的庞大需求,使其价格始终居高不下。
很多需要牛黄做原材料的中药,都是救命药。
比如国药四宝的安宫牛黄丸、片仔癀,天然牛黄都是其核心成分。这些药专门用来救急,比如突发高烧昏迷、中风倒地这些凶险情况,效果较好。
目前国内天然牛黄年产量仅约900公斤,每年市场却要使用高达近6000公斤的,产量还不到用量的1/6,缺口巨大,只能大量进口。
屋漏偏逢连夜雨,本就严重依赖进口,结果2000年为防范疯牛病风险,中国禁止了天然牛黄进口,导致市场缺口进一步扩大。
一些投机客和药材商借机囤积炒作,将天然牛黄价格一路推高,数年身价翻倍甚至数倍。
![]()
2025年1月天然牛黄的市场价格为165万元/公斤,较2023年初已经增长了153.85%,可谓贵过黄金。
不要以为只有牛黄价格直线攀升,就连安宫牛黄丸、片仔癀中含有的另一种核心原料——天然麝香,也从每公斤45万元飙升至65万元。
一时间,中药材市场整体价格呈现普涨态势。
面对不断走高的药价,不少消费者感叹:“中药贵得快要吃不起了”。
![]()
其实中药材每年都会小幅上涨,只是这几年中药的持续涨幅已经高得离谱。
2020年以前,调血养经的方剂,平均35元/剂,2024年涨至120元/剂,短短4年翻了4倍。部分中药,例如酸枣仁、猫爪草,甚至涨价10倍。
自2020年开始,80%中药材都开始飞速涨价,甚至在以往降价的淡季夏天,价格仍在攀升。
业内中药材格有价格上涨回落周期。每涨3年,价格下落,整体趋势上涨9年,后面就会下落,和股票有点像。不会持续牛市或熊市。
原本2023年应该价格回落,因为正好离开9年上周期。谁知,仍持续上涨3年,国内的中药材罕见地接连上涨11年了。
中药材价格居高不下,成为推高中药方剂成本的帮凶。原料的高成本压力触发整个行业的提价潮。
![]()
以“高价双王“的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为典型:其终端零售价从2020年780元跃升至1680元,4年间涨了2倍。
另一个高价王“片仔癀”4年前每粒才590元,如今也涨到每粒760元,黄牛党甚至炒到每粒1000元。
推动中药反周期性持续上涨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中药材生产本身挑战重重,五年生黄精方能入药,白术种植忌讳连作,酸枣仁、牛黄、麝香等则受困于天然资源枯竭。
与此同时,新版国家药典本意是提高药材种植品质,造福老百姓。可是它也使药企更难收购合格的人工种植药材。减产的药材,价格涨得更高。
另外,市场需求的激增成为另一大推手。
近年来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显著成效,有力重塑了公众对其价值的信心,大幅提振了国人的使用意愿。
加之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病患者群体扩大,对中成药的长期需求持续攀升,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同时,国潮的兴起带动年轻人追捧含中药材的养生食疗,催生新消费需求。多重需求叠加下,中药材供不应求,成本持续攀升。
![]()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部分曾炒作楼市的资本热钱无处可去,转而发现药材市场机会,纷纷涌入进行炒作和囤积,进一步加剧价格上涨。
这些因素,一下子将价格稳定的中药材市场摧毁。就像多米诺骨牌纷至沓来,直接影响着国人的生活,为中国医药行业埋下重重隐患。
![]()
首先迎来的行业隐患,就是病人无药可依,制假贩假屡禁不止。
在上海的一些医保定点药店,几乎看不到某上海品牌的清热解毒颗粒,甚至药店一到货就抢断货。究其原因是中药材成本上涨,导致药价上涨,这廉价的中成药变得一药难求。
这种乱象,越演越烈。面对市场哄抢带来的高额利益,甚至有人被金钱迷失原则,干起制假贩假的不法勾当。
2025年厦门审判一起特大假药案,惊动当地药房业。不法分子伪造批号,用劣质牛黄及麝香制售假的"港版片仔癀", 44.8万元的假药流入厦门各大小药房。
更有甚者以为网络是法外之地。吉林白山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假安宫牛黄丸案,电饭锅熬制的假药,竟然卖了1.2亿元。
这些假药里没有一丁点牛黄、麝香,每粒成本都不到1元,通过网店销往全国20余省份。
假药不仅使药企、患者经济受损,更会直接威胁到用药安全,耽误患者病情。
许多人抱怨现在的中药“药效越来越差”,就是因为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药材增多。
比如中药白头翁,各地有20几种,只有两种能有效治疗阿米巴痢疾。造假者常将无效但外形相似的翻白草、秋鼠曲草,冒充真品“白头翁”以牟利。
中药材价格一路飞涨,正在影响着整个医药产业链的发展:
不仅打断了行业本已向好的扩张势头,更让其陷入成本暴涨、假药泛滥的双重夹击,药农和药厂苦不堪言。
一方面上涨的成本,医药企业迫于成本压力,减少普惠中成药和药材替代品的科研经费,转向利润空间更大的西药研发。
同时使得纯中药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使得外资企业有机可乘。
日本汉方药巨头津村药业,通过收购了中国几家药企,力图掌控从药材种植、加工到销售的核心环节。
凭借掌控的中国道地药材资源,日本企业得以生产高附加值的汉方药并返销全球。
例如改良自中国六神丸的救心丹,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稳居国际市场主导地位。
而咱们自己的宝贝“六神丸”,就连国内的日子都过得都很艰难,更别说出海了。
2022年,中国的中成药出口仅3.8亿美元,利润外流严重。中医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和医药遗产,却被外资企业一步步蚕食。
![]()
2025年4月,国家药监局联合海关总署突破性开放牛黄进口:
允许符合检疫及药典标准的境外牛黄,在限定区域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缓解原料短缺压力。
国家已经关注到中药材市场乱象,从政策调控、产业扶持、替代研发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应对。
不仅建立中药材国家储备库,还搭建全国价格监测平台,打击资本炒作,同时升级药典提高质量标准,对中药种植产业提供补贴和保险,推动人工牛黄的研发。
![]()
与此同时,国家增加阿根廷作为对华出口牛黄的国家,同时允许无疯牛病疫情国家(地区)的牛黄逐渐恢复进口。
今年,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中药的价格都有所回落,中药材市场整体逐渐走向可控范围。
天价牛黄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药材市场供需失衡、资本炒作与产业安全的深层危机。
虽然国家出手整治初见成效,价格有所回落,但保障优质平价药材供应、守护民族医药产业任重道远。
唯有标本兼治,才能让传统瑰宝中药材真正惠及百姓,重拾中医药的生机与尊严。
参考资料:
东方财经:《美媒:比黄金还贵!牛黄引发全球走私狂潮》
中国经济网:《罕见飙升!从37元翻涨到180元,协会急发倡议》
解放日报:《疯涨下,中药材如何保质保量》
作者:姜花小姐
编辑:柳叶叨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