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我国开启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新个人所得税制篇章。每年 3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纳税人需对上一年度的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四项综合所得合并计税,办理汇算清缴,结清应退或应补税款。6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开曝光了3起自然人纳税人未依法办理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偷逃税款的典型案例,涉及上海、重庆、武汉三地,涉案金额从20余万至1200余万不等。2024年度个税汇算即将在6月30日截止,税务部门再次敲响警钟:依法纳税是义务,偷税漏税必严惩!
![]()
01三起税案概要
三起案件看似情节不同,本质都是“想方设法少缴税”,但最终都付出了远超“节省”金额的代价。
第一起:拆分收入“变形记”
上海某公司原总裁林忠海,利用职务便利,把本应计入个人综合所得的薪酬,伪装成“工程款项”支付。他以为这样就能绕开个税汇算,结果被税务部门通过资金流、业务合同比对识破。最终,他不仅补缴了税款,还交了1250.58万元的“学费”(税款+滞纳金+罚款)。
第二起:专项附加扣除“注水”
重庆某公司职员王青松,在个税汇算时虚假填报了大病医疗、子女教育等多项专项附加扣除。他以为“多填一项就能少交一笔”,却忽略了税务部门的大数据核查——系统自动比对医保记录、子女学籍等信息后,他的“注水”申报立刻现形。最终,他补税+罚款共23.39万元,相当于“白干”小半年。
第三起:“反复修改”难掩真相
武汉某公司职员李超更“执着”:连续4年虚假填报大病医疗、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甚至在税务部门多次提醒后仍“修改申报”试图蒙混。但税务部门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如医保、民政),早已锁定其虚假信息。最终,他补税+罚款21.35万元,教训深刻。
税务合规计划,是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通过对业务合理的安排,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而不是纳税义务发生后,想方设法偷漏税,更多税负重的问题可联系小编,欢迎垂询。
![]()
02税务精准核查
很多人好奇:“税务部门怎么发现我少报了收入?”答案是——“以数治税”时代的智能监管。
近年来,税务部门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个税核查体系:
- 数据比对“无死角”:通过与银行、社保、医保、教育、民政等部门共享数据,系统自动比对纳税人的收入记录(工资、劳务报酬等)、扣除信息(子女教育、房贷利息等)、财产信息(房产、车辆等),任何“数据鸿沟”都会触发预警。
- 智能提醒“提前介入”:汇算期间,税务部门会通过个税APP向纳税人推送“风险提示”,比如“您填报的子女教育扣除与学籍信息不符”“您的劳务报酬未合并计税”等,督促纳税人自查更正。
- 分类检查“精准打击”:对经提醒仍不整改的纳税人,税务部门会启动稽查程序,通过资金流水追踪、业务合同核查、第三方证人证言等方式,锁定偷税证据。
03偷漏税会坐牢吗?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一条“逃税罪”:
-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5万元)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 数额巨大(≥50万元)且占应纳税额30%以上的,处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税款、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5年内因逃税受过刑事处罚或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
04汇算倒计时要点提醒
- 6月30日前完成申报,逾期可能面临滞纳金和罚款。
- 如实填报收入与扣除,切勿轻信"退税攻略""避税秘籍"。
- 保存好相关凭证(如医疗票据、继续教育证明等),以备税务核查。
- 及时关注税务通知,如收到提示短信,务必核实整改。
温馨提示:更多增值税、所得税税负重的问题,联系小编,欢迎垂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