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电影《泰坦号:海洋之门潜水器灾难》已经在网飞(Netflix)上线。
距离这艘潜水器在北大西洋深处内爆,过去了差不多2年的时间。
![]()
当初事故发生后没多久,就有媒体透露了有影视公司要制作类似的电影。
我那几篇相关文章底下的读者们还慨叹,外国人做事的节奏是真快呀!
现在,制片公司 Story Syndicate将事故的前后以111分钟的时长,全面讲述了出来。
为了制作这部电影,他们查阅了许多影像资料、数据、文件,还有研发关键人物的采访,就连创始人在2009年创立公司的前后线索、细节,都没放过。
相对来说,是一部很权威的反映“泰坦号”事故原因的纪录片。
![]()
本来,随着时间的过去,“泰坦号”会像其他人类事故那样,被渐渐遗忘。
然而,因为过度无知、傲慢,导致的这次潜艇内爆,让看过这部电影的媒体人都震惊了。
有人说:“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
然而人类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傲慢沼泽低地却让这次的罪孽发生!”
![]()
付了180万元,把命交给一个让你别理会潜艇砰砰乱响的学渣CEO
纪录片里有许多镜头,都在对准泰坦号所在公司的CEO斯托克顿·拉什。
影片里放了许多真实探索时的录音。
如果放大音量的话,会听到嘈杂的“砰砰”声,可能是因为深海导致的陌生感。
那些声音跟文字描述的“砰砰”不太一样,这里的更加怪诞而可怕。
但拉什却告诉其他乘客“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
除了拉什自己外,泰坦号上还有另外4个乘客。
法国探险家保罗·亨利·纳尔若莱,
英国探险家哈米什·哈丁,
英裔巴基斯坦商人沙赫扎达·达伍德,及他19岁的儿子苏莱曼。
(对应下图的人,从右到左的顺序,中间是拉什)
![]()
这些人能上泰坦号,都是身价不菲的人。
毕竟一张泰坦号的船票,要价约合人民币180万元。
都是富人才消费得起的爱好。
当初之所以会上船,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次旅行是“亲眼目睹泰坦尼克号的少数人”的机会。
在他们的圈子里,各种斥巨资冒险的项目一直有。
拉什的“海洋之门”并不是业内顶尖的。
借着这部纪录片,导演也告诉观众,比如像这次邀请的影片顾问、深海探险专家罗布·麦卡勒姆,他就一直做着拉什在做的事。
经营着一家公司,帮助人们去那些没有他就去不了的地方。
区别在于,罗布·麦卡勒姆没有高调公开,而拉什特别高调。
![]()
拉什看上去有许多令人信服的地方。
他和公司的网站内容,看上去还挺像那么一回事的,潜水艇试潜了多次,邀请了许多背景不错的人加入到团队。
而且他本人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
![]()
影片里导演也不想抨击他及他的母校,只是放出了拉什的大学成绩单的,上面一堆的C、D甚至还有F……
可能他的教育背景里有名校的身影,但是,或许,嗯,也仅仅是上了个名校。
却不是名校里能做出突出成就的人。
![]()
调查发现,泰坦号的每一步都在走向杀人夺命的路上
在影片上线前,法国那位探险家保罗的家人,对失事公司“海洋之门”提出了索赔,金额高达3.5亿多元人民币。
这个探险家深海探险的经验非常丰富,光是“泰坦尼克号”沉船点,他本人就下潜过35次,是名符其实的“泰坦尼克号先生”。
可最后却死在了泰坦号上。
他家人委托的律师在起诉书里也提到了一点:但凡保罗生前被告知哪怕一点泰坦号的故障情况,他都不会参加那次深潜!
![]()
保罗的家人难以接受的这个情况,也是其他遇难者家属,甚至调查人员、旁观者都很费解的地方。
泰坦号的内爆很可怕。
至今都不能确定究竟是在多少米发生的内爆。
但不少参与到研发泰坦号的人几乎都肯定一件事,那就是泰坦号一定会发生爆炸。
![]()
“海洋之门”是拉什在2009年成立的一家公司,地点位于西雅图的郊外。
旨在改变大众对深海探潜的看法,也是为了推行商业深海探险项目。
公司后来换了地方,也吸引了许多科学家、探险家等资历较好的业内人士,共同参与。
虽然产品都经过了类似的实验,但决策的过程,却很可怕。
深海探潜的材料一直都是业内的难题。
是拉什决定用碳纤维来制作船体。
碳纤维。这是一种重量轻但强度高的复合材料,从未在深海测试过。
而且这种材料并不耐用,泰坦号下过多次试潜,用过一次后下次的质量就没那么好了。
![]()
拉什公司的员工以及合作对象,在影片里透露了拉什生前想成为马斯克那样的科技大佬。
对外,拉什声称自己的公司跟波音公司、NASA还有华盛顿大学有合作,但实际情况是合作关系并未正式建立。
更震惊的是,的确有波音公司的工程师给拉什发过邮件,可邮件里提醒他,他的产品在水下4000米深的地方发生故障的风险很高。
![]()
但拉什没有理会。
实际上,他对所有质疑声都没有理会。
纪录片里放了一段他生前在公司开会的录音,那场会议上他开除了一个关键的工程师。
就因为那个工程师亲自检查了泰坦号后对该潜艇没有信心,并在会上提了各种担忧,就被拉什解雇了。
当时拉什说:“我不希望公司里有任何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感到不舒服的人”。
这时,影片里响起了导演的画外音:
“当他人的生命会置于危险之中时,我认为我们都应该退一步,谨慎行事”。
但实际上,拉什好像并不在乎他人的生命会遇到什么。
只顾激进地推进自己的想法。
![]()
事故发生后,美国CBS播出过一档节目,主持人指出,这艘潜艇的许多元素感觉像是“临时拼凑的”,并形容它有一种“偷工减料的简陋感”。
在他看来,公司从成立,到产品下水试验,已经隔了很多年了。
他甚至在雷暴天气都下海试验过。
感觉他已经等不及要快点推进商业化了。
最后,结果是他也丧命于海下。
调查人员猜测,潜艇上的这5个人生前最后时刻是知道自己即将死去的。
因为潜艇的许多数据会报警,猜测这几个人是在极大的恐惧和精神痛苦中死去的。
![]()
事故发生后,也有人采访了同样热爱深潜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他称深海探索“比坐电梯安全,比坐飞机安全”。
但是这种说法是建立在符合安全标准之上的言论。
他不像拉什那样自大,对于深海探潜,卡梅隆和团队很谦虚,也很谨慎。
风险是存在的,无法预估的,所有的风险都要概念化。
在泰坦号失事前,深潜界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零事故、零死亡率,就连潜艇也没有失踪过。
一切,都是因为大家十分小心。
![]()
但拉什,拉着其他4个人一起埋葬于深渊里。
影片里放出了许多拉什生前独自潜水、搭载深潜器下潜的画面,有网友慨叹到“为什么它不直接失败,好救其他人一命呢?”
实际上,这些富人死得很冤。
对于泰坦号,他们被蒙蔽了太多真相。
拉什搞了很久这个项目,缺钱,他难以运营。
不想要第三方监管,是担心产品被拒后前功尽弃。
他开始在深海冒险里冒险。
![]()
对于这个悲剧,部分媒体也有责任。
因为多年来在报道拉什公司的项目时,不少媒体都是极尽赞美之情。
误导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死去的另外4人。
但也有人提出,拉什去世后,团队的人都在拉他来当替罪羔羊,把所有过错都推到他身上……
以上种种,皆有可能。
![]()
可谈到责任,船上的几个富人对自己的生命就尽到责任了吗?
回看这一切,拉什和泰坦号,自负又自恋,问题本可以避免却最终酿成惨剧。
终究是凝视深渊太久后,造成的一场无意义的死亡。
无人生还的背后,旁观者也无能为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