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在去年“双十一”的时候,也出现过。
因此与其说是“618”越来越静悄悄,不如说是“人造购物节”都变得静悄悄了。
客观的说,相对于“人造购物节”的鼎盛时期(双11、618),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甚至是平台本身,都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了。
图源京东官网
说起原因,肯定有“消费降级”的因素在,不过在消费降级到来之前,“人造购物节们”已经遭人诟病很久了。
想当年双十一或者618诞生的时候,玩法简单直接,【店铺参与,平台补贴】,逻辑非常清晰。
后来随着“众多平台”参与进来,这个IP越做越大,阿里、京东带头做起了“加法”。
双十一、618不再是简单的购物节,消费者从“上帝”变成了“被算计者”。
各大平台从“竞争、流量、成本”角度出发,制定了纷繁复杂的规则,不断让消费者尽可能多的给予时间和精力。
以商业的角度讲,各大平台都在“细颗粒度”地挖掘消费者。用复杂的优惠券层级,用各式各样的小游戏,拖住消费者,增加使用时长的同时,要让消费者多看几个店铺、多拉几个人。
一场盛大的狂欢变成了“猫鼠游戏”:
平台既算计商家又算计消费者;
商家既要算计消费者又要防范被平台坑或者被消费者薅羊毛;
消费者也不傻,拼命寻找复杂规则之下的漏洞,能占多大便宜就占多大便宜。(比如“仅退款”的薅羊毛策略)
长期这么做的结局是,消费者累,商家也累。
消费者体验感下降,逐渐流失,商家的生态也会变坏,形成恶性循环。
图源网络
消费者想退就退了,毕竟买与不买的选择权还在,当前形势下,谁也不能强迫消费者消费。
商家则不同,想在平台吃饭,就不能砸平台的锅。
于是尽管相当一部分商家在双十一、618期间没有产生额外的回报,甚至是亏钱,也要配合平台造势。
除此之外,“人造购物节们”在直播电商的冲击之下,也早就失去了“造节狂欢”的基础。
直播电商时代的到来,头部主播强大的议价能力,让促销成为常态化模式,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在购物节的购物需求。
既然每天都在过节,那“人造购物节”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所以,今年的618,战线拉的再长,也依旧没有存在感。
图源网络
话说回来,阿里巴巴、京东以及众多平台本身作为上市公司,也面临“业绩压力”和股价压力,无法向商家和消费者让渡更多利润。
于是最近两年的购物节,更像是“强行狂欢”,既没办法推翻此前的“狂欢逻辑”,又不能白白丢掉这个曾经创造辉煌的“大IP”,最终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也是唏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