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一次中央会议结束后,韩先楚、刘震和陈先瑞结伴前往看望胡耀邦。胡耀邦十分健谈,聊着聊着问起三人,你们怎么想着一块来啊。三人相视一笑,说起同在一个班战斗过的红军历史。胡耀邦听后连连惊叹:“哎呀,很了不起,很了不起啊。你们这种情况,可以写一部小说了,不写小说也可以作一篇大文章。”
![]()
在媒体不太发达的年代,很少人知道这三位开国将军,在一个班并肩作战的传奇经历。话说如果没有陈先瑞在回忆录中特别写到,这段有趣的历史很可能被掩埋。
那是1932年12月,陈先瑞、刘震和韩先楚先后被抽调到鄂东北道委特务4大队1分队1班。特务4大队归鄂东北道委和游击总司令部直接指挥,有点如今特种部队的味道,是准备用来以一当十的。
特务大队听着人多,实则才120多人,十分精干。一开始的特务大队,是方面军手枪团的一个分队改编成的,后来组织上考虑到一个分队的用处不大,就又从各区、各县游击队招兵买马,从分队扩充到大队。此次扩充有着严格的筛选标准:必须要年轻、勇敢、头脑灵活、机智勇敢。可以说到特务4大队的,个个都兵王。
韩先楚是从黄安县独立师调去的,刘震是陂孝北县独立团调去的;陈先瑞则是跟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时,因病掉队返回鄂豫皖苏区,得当地县政府推荐进的。他们在一个班,陈先瑞是班长。
这时候有人会问了,陈先瑞后面是开国中将,其他2位后面是开国上将,没当班长的韩先楚和刘震长期发展得比他好,他凭什么当这个班长?那是因为陈先瑞好歹是方面军主力遗留下的,还在特务队工作,当个新组建不久的特务班班长完全没问题。
![]()
说这个特务4大队是举道委、游击总司令部之力组建成的,真的一点不假。兵员优质,武器也是好得没话说:每人一把德制短枪,配备5个手榴弹,弹药充足;班长还有长枪,每支分队还装备有一个花机关枪班(德国设计,青岛铁工厂仿造)。
韩、刘、陈在特务4大队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过去数十年后也没有褪色。可是他们为什么都没怎么写过,同在一个班战斗的经历文章?最多在垂垂老矣、战友去世之后才简单提了两句。
按理说,这是一段非同一般的特殊经历才对。正如胡耀邦所说:“像你们三人这样当兵在一个班出来的,现在又都是我军高级将领的不多啊。”其实何止不多,简直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他们不喜欢追忆这段往事,不是因为关系不好,相反他们关系特别好,刘、韩称呼陈老班长,建国后也没变。尤其是同在北京工作后,来往更多了,礼尚往来的你请我、我请你。
而且他们的政治观点也是基本一致的,无论顺境还是逆境,谈心论事都十分和谐,相互鼓励、相互信任。陈先瑞说:“每每想到我们三人的友谊,我都感到非常自豪。”陈先瑞一点都不嫉妒韩先楚和刘震的职位地位比自己高,他在回忆录中说“他俩后来都比我工作得出色”,这是由衷的认可。
![]()
关于不太乐意写“将军”班的革命历史的原因,陈先瑞曾经亲口讲过:“有什么好说的?还是有什么好吹的?小菜一碟,不值一提。老韩在时的时候就说过,活人不可与死人争功劳。我们那个班到战争结束后,只剩下我们三个还在,死的死、散的散。别说名字,就是外号也没留下啊。”
陈先瑞、韩先楚、刘震他们愿意写的话,肯定有很多人愿意看,毕竟这种“将军班”的噱头太大了。可是这违背了他们写回忆文章的本意,有些互相吹嘘的意味了。
![]()
陈先瑞是三人中最晚去世的,先后送走两位老战友,他的内心悲痛万分,所以在回忆录中写下这段“同班”历史,以作缅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