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型混合动力99式主力战车已开始进行实地测试,这款搭载柴油与电力系统的原型车,展现中国在装甲科技领域持续突破的成果,可说是融合了其在全球电动车产业的领先优势,从高效能电池储能产业,到热能管理技术,中国民用科技强项,正在逐步进入军事领域。
混动车同电动车,扭力随时为最大峰值
与民用汽车相同,混合动力战甲车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车辆静止时,电力驱动起步轻快,过电就达到扭力最大峰值,不需经过变速箱和低速挡位齿轮来带动,降低油耗的同时能够在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保持最好的机动力。
这套混合系统大幅降低声音讯号、声学特征、提升扭力,随车的电力及电池系统,也能快速支持如电战系统或定向能量武器(激光)等高耗能装备,尤其在无人机革命威胁下,能够增加车辆战场存活率。
高海拔地区动力不损; 可熄火静音作战
由于油电驱动效率高,该战车的续航力也预计大幅超越传统内燃机版本,减轻补给压力、提升持久作战能力。 军闻网站《军事观察》(Military Watch)报导,这样的动力组合也更适应高海拔地区作战环境,可克服内燃机在稀薄空气下动力不足的问题。
另外混合动力战车,能够关闭发动机通过电池和电力系统维持所有武装运作,在热显像无人机普及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热源。
历史上第一台油电混合动力战车:象式
军事史上第一款采用混合动力系统的装甲车,为纳粹德国于1943年推出的「斐迪南驱逐战车」又称「象式驱逐战车」(Jagdpanzer Elefant),装备由电力传动系统驱动,实际上是由保时捷设计、使用汽油引擎发电再由电动马达驱动履带。 虽然这辆车可靠性差、维修困难,但作为技术先锋,其概念远超当时代。
象式驱逐战车采用混合电力驱动系统,由两具电动马达,各输出230千瓦组成,电力来源则是由两具V12型迈巴赫HL120汽油引擎,各输出300匹马力,来带动发电机。
这样的组合在当时可说相当创新,目的是提升动力分配效率并缩小设计体积,该车于1942年开始生产,共制造了90辆,不过依然因为机械可靠性不足,实际战场表现而受到限制,此外当时纳粹德国还相当缺铜,电动马达非常消耗铜料。
当代的混合动力战车发展
中国99式混动版并非第一辆现代的混合动力装甲战斗车辆,美国陆军国家汽车中心(US Army's National Automotive Center)与贝宜系统公司(BAE)于2005年公开测试的M113混合动力装甲运兵车原型车,该车使用电池组提供短时间的加速能力与转向动力。
![]()
贝宜系统打造的布莱德雷混合动力(BHEV)步兵战斗车。
022年1月贝宜系统也展示了布莱德雷步兵战斗车整合混合电力系统的版本(BHEV),美国陆军官网(Army.mil)谈到多项优势,包括提升车载电力、机动性、杀伤力选项与续航力,可以在不增加体积、重量与功耗的前提下,提供更佳表现,美军预估,油耗可降低约20%,且由于零件数量减少,采用混合电力驱动的车辆维修将更为简便。 类似的发展也包含了美国「艾布兰X」(M1 Abrams X)的油电混动车等等。
积累高度自动化战车技术; 释放部队人力需求
中国除了将这项技术推向实用化与规模化,并不仅止步于动力套件转型,也可能为下一代高度自动化战车做技术积累,根据中方早前释出的讯息,未来中国主力战车可能仅需2人作,相比美德4人车组与俄韩3人车组更精简人力。
以美国现在装甲旅级战斗队(BCT)装甲连16辆坦克需要64人为基础作为参考,同样的人力基础上,2人编制上可以编装32辆坦克,当然,这只是理论值,随着车辆数量增加连级后勤负担也随之增加,或者我们反过来看,维持16辆坦克战力的人力需求仅需要32人,可以有效腾出人力资源,去担负装甲连不管是后勤、网络、 无人机情监侦、无人机查打、 电战或者反无人机等新时代战场任务。
混合动力导入作战平台,不只是单纯的动力技术升级,可能成为下一场军事革命的前奏,智能武器系统与电力能源载台的结合,谁能率先掌握这条路,就可能定义未来的地面战争规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