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闹钟响起,孩子却蜷缩在被窝里,眉头紧锁,低声呢喃着“我不想去学校”;当班主任的电话再次响起,告知孩子又没来上课,而请假条上的理由越来越模糊……
孩子的厌学与频繁请假,如同一颗投入家庭湖心的石子,激起焦虑、无助甚至愤怒的层层涟漪。这不仅关乎学业成绩的暂时下滑,更是孩子内心世界发出的重要信号——他们在挣扎,在呼救。
从家庭教育的根基出发,结合心理咨询的专业视角,我们才能拨开迷雾,找到症结所在,为孩子重新点亮通往校园的希望之路。
![]()
一、理解表象下的深层暗流:厌学与请假的多维归因
孩子拒绝走进校门,绝非简单的“懒惰”或“叛逆”。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
1.学业压力与挫败感的沉重枷锁
学习困难与认知挑战:可能源于未被识别的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计算障碍)、基础薄弱导致的新知识难以消化,或是与自身认知风格不匹配的教学方式。
高压环境与过度竞争:长期处于唯分数论的紧张氛围中,反复体验挫败感,自我价值感被学业成绩单一绑定,“学不会”的绝望感逐渐滋生。
目标迷失与意义感匮乏:对所学内容感到枯燥、无趣,找不到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陷入“为什么学”的迷茫。
2.社交与情绪风暴的猛烈冲击
人际关系的荆棘丛生:遭受同伴的孤立、排斥、嘲笑甚至校园霸凌;与老师关系紧张,感到不被理解或公平对待;社交技能欠缺,难以建立和维系友谊。
焦虑情绪的弥漫笼罩:广泛性焦虑、分离焦虑(尤其低龄段)、社交焦虑、考试焦虑等,使学校环境本身成为巨大的压力源,引发躯体不适(如头痛、腹痛、恶心)。
抑郁阴云的沉重覆盖: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自我否定,上学成为难以承受的重负,请假是逃避痛苦的无奈选择。
3.家庭生态系统的微妙影响
氛围紧张与冲突频发:家庭内长期的高压、争吵、冷战或疏离,孩子安全感缺失,内心充满担忧,无法安心专注于学业。
教养方式的失衡失度:过度控制(高压逼迫学习)、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剥夺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过度放任(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或忽视(对孩子的情绪需求无回应)。
期望的重负与无形比较:家长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学业期望,或频繁将孩子与他人比较,导致孩子背负沉重心理负担,害怕失败,恐惧让父母失望。
亲子联结的断裂缺失:缺乏高质量的陪伴、有效的沟通和深度的情感联结,孩子感到孤独,不被理解和支持。
4.身心健康的无声警报
未确诊的神经发育特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等特质未被识别和理解,导致孩子在学校环境中适应困难,引发挫败和回避行为。
慢性疾病的隐性影响:如睡眠障碍、内分泌失调、慢性疼痛等身体问题未被重视或有效管理,直接影响孩子的精力和上学意愿。
创伤经历的遗留阴影:经历重大变故、目睹暴力或自身遭受虐待等创伤事件,可能以厌学、退缩作为应激反应。
![]()
二、家庭:构筑安全基地,成为孩子复学的第一座灯塔
当孩子困于厌学的泥沼,家庭是首要的避风港和力量源泉。父母的角色,应从施压者转变为理解者、支持者和协同解决者:
1.按下暂停键:以倾听代替指责,以共情化解对抗
创造安全对话空间:选择双方都平静的时刻,放下评判,真诚表达关切:“最近不去上学,爸爸妈妈很担心你,能和我们聊聊你的感受吗?学校里发生了什么让你觉得特别困难或不舒服的事情吗?” 避免质问:“你为什么又不去?”、“你到底想怎样?”
深度倾听,解码情绪语言:专注地听孩子诉说,不打断、不急于反驳或给建议。注意识别话语背后的核心情绪(是恐惧、悲伤、愤怒还是羞耻?)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是渴望接纳、逃避压力还是寻求帮助?)。有时,孩子表达不清,需耐心引导:“听起来你感觉很害怕/很生气/很无助,是因为……吗?”
共情反馈,确认感受:“妈妈知道,想到要去学校面对那些事情,你心里一定非常害怕和难受。”“爸爸理解,作业太难了,总是做不好,让你觉得很挫败,甚至不想再尝试了。” 共情不等于同意行为,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被尊重、被理解。这是建立信任的关键一步。
2.审视家庭氛围:减压、联结与适度期望
营造减压港湾:有意识地减少家庭内部冲突,营造温暖、支持、轻松的氛围。让孩子知道,家是一个可以放松、做真实自己、即使失败也能被接纳的地方。避免将家庭谈话的主题过度聚焦于学习成绩。
加固亲子联结:增加无条件的、高质量的陪伴时光。一起做饭、散步、阅读、玩游戏或进行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让孩子感受到纯粹的爱与关注。真诚地表达爱意和欣赏,关注孩子除学业外的优点和特质。
调整期望,拥抱“真实的孩子”:反思对孩子的学业期望是否合理?是否尊重了孩子的独特性(兴趣、能力、节奏)?将目标从“必须达到某个名次/分数”调整为“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尽力而为”、“享受学习过程”。关注努力和进步,而非仅看结果。帮助孩子发现自身优势,建立多元化的自我价值感。
3.家校协同:建立开放、一致的支持联盟
主动沟通,坦诚合作:主动、定期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而非仅在孩子出问题时联系)。坦诚告知孩子在家的情况和面临的困难(不必事无巨细,但关键信息需共享),也积极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社交和学业状态。表达家庭希望与学校携手解决问题的意愿。
寻求校方支持:与老师共同探讨可能的校内支持方案:如暂时减少作业量、允许弹性到校时间、在安全的环境(如图书馆、心理咨询室)过渡、提供学业辅导资源、关注社交融入问题等。清晰了解学校的心理辅导资源并善加利用。
保持信息一致:家庭与学校在处理孩子请假、复课安排、支持措施等方面应保持沟通,尽量达成一致,避免给孩子传递矛盾信息或可钻的“空子”。
![]()
三、心理咨询:专业介入,拨开迷雾,赋能成长
当家庭的支持和学校的调整仍不足以解决问题,或孩子表现出严重的情绪行为困扰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至关重要:
1.专业评估:绘制精准的“心理地形图”
经验丰富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会全面深入地评估孩子厌学行为背后的核心心理动因(是焦虑主导?抑郁核心?学习障碍?社交困难?家庭系统影响?还是多重因素交织?)。精准的评估是制定有效干预方案的前提。
2.个体治疗:为孩子装备内在力量
建立信任关系:咨询师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绝对安全、保密、接纳的空间,与孩子建立稳固的疗愈关系,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支持,愿意敞开心扉。
情绪管理与表达:帮助孩子识别、理解、接纳和命名复杂情绪(如焦虑、愤怒、悲伤),学习健康的情绪调节技巧(深呼吸、放松训练、正念练习等),并通过安全的方式(谈话、艺术、游戏)表达出来。
认知重构:挑战和修正导致痛苦和回避行为的负面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如“我笨”、“没人喜欢我”、“我肯定考不好”、“学校太可怕了”),发展更积极、现实、灵活的认知模式。
应对技能训练:学习实用的应对策略,如面对社交焦虑的渐进式暴露练习、解决问题的步骤(定义问题-头脑风暴方案-评估选择-执行-反馈)、沟通技巧、时间管理和组织技能训练等。
提升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帮助孩子发现自身优势、资源和成功经验,设定并达成小的、可实现的目标,体验“我能行”的感觉,逐步重建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创伤处理(如适用):若存在创伤经历,采用适合孩子的治疗方法进行专业处理。
3.家庭治疗:优化家庭互动生态
将整个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关注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如何影响个体(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改善沟通模式:促进家庭成员间更开放、清晰、尊重的表达和更有效的倾听,减少指责、批评和防御。
调整互动模式:识别并改变可能维持或加剧孩子问题的家庭互动循环(如父母过度卷入孩子的学业、冲突三角化、界限不清等)。
增强父母协同养育能力:帮助父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学习更一致的、支持性的管教策略,管理自身焦虑,更好地形成合力支持孩子。
解决家庭内部议题:若存在未解决的冲突、丧失、创伤等家庭议题,在安全的治疗环境中进行处理。
4.其他专业力量的协同:构建全方位支持网络
精神科医生:当评估显示孩子存在中度至重度抑郁、焦虑或其他精神障碍,且心理治疗配合效果有限时,精神科医生可进行医学评估,判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并与心理治疗协同进行。
学习障碍专家:如怀疑存在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计算障碍或ADHD等,需转介进行专业的神经心理或教育心理评估,明确诊断,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干预计划(IEP)和教学调整方案。
学校心理咨询师/社工:作为校内资源,提供持续的支持、危机干预、社交技能小组、与任课老师的协调,并充当家庭与学校沟通的重要桥梁。
![]()
四、复学之路:循序渐进,温柔坚定
让孩子重返校园,是一个需要耐心、细致规划和坚定支持的过程,切忌操之过急:
1.制定个性化阶梯式计划:
与孩子、家长、学校共同协商,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复学计划。计划需非常具体,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例如:
阶段1:每天到校1-2小时,只在安静的辅导室或图书馆,由信任的老师或心理老师陪伴。
阶段2:增加到校半天,参与压力较小的课程或活动,避开易引发焦虑的课程。
阶段3:尝试全天到校,但允许在感到极度不适时,有预定的安全空间可以前往休息调整。
阶段4:稳定全天到校,逐步增加学业任务和社交参与度。
计划需灵活,根据孩子实际适应情况动态调整,进步则推进,遇阻则暂缓或退回上一阶段。
2.关键要素:降低门槛与强化支持
降低学业压力:复学初期,核心目标是“成功到校”,而非学业表现。与老师协商,暂时大幅减少或调整作业量、允许延迟交作业、不参与课堂提问或考试等。学业要求应随着孩子状态稳定再逐步恢复。
设立“安全出口”:与孩子约定好,当其在校园内感到焦虑无法忍受时,可以去哪里、找谁、做什么。这个“安全出口”的存在本身就能大大降低孩子的焦虑感。
关键支持人:明确校内和校外的关键支持人角色,确保孩子知道在需要时能迅速找到谁并获得帮助。
3.聚焦小成功,强化积极体验
将目标分解到极小、极易达成的步骤。及时、热情地庆祝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和成功到校的日子。
关注并强调孩子在复学过程中展现出的任何积极品质和努力(如“今天你感到不舒服还是坚持去了,这真的很勇敢!”“我看到你在努力使用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做得很好!”)。
使用可视化的记录方式,让孩子直观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增强掌控感和信心。
![]()
结语:厌学是信号,而非终点
孩子的厌学与频繁请假,是他们内心世界亮起的红灯,是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发出的求救信号。粗暴的指责、简单的归因于懒惰或施加强制压力,只会将他们推入更深的孤立与痛苦之中。
唯有怀揣理解与耐心,深入倾听其行为背后的呼喊,从家庭教育的根基出发,营造安全包容的港湾,调整互动模式,积极寻求学校合作,并在必要时引入心理咨询的专业力量进行精准评估和有效干预,我们才能为孩子铺设一条充满理解与支持的回归之路。
这条复学之路也许崎岖漫长,充满反复,需要家庭、学校、专业人士的协同合作与坚定陪伴,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值得被看见和庆祝。
请相信,当孩子感受到被真正理解、接纳和支持时,当他们内心的重负被看见和分担时,当他们被赋予应对挑战的工具和信心时,重返校园、重拾对学习与生活的热情,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点亮这盏希望之灯,需要我们的智慧、爱与不懈坚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