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特别敏感:不能谈楼市三十年,包括“量价齐跌”这些描述现状的负能词语,可以用在美股,不能用在中国楼市。
我们的楼市从哪一年开始,变得如此脆弱?
应该是2018年,那一年万科已经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如此明确的信号,代表着市场的自调机制的预警;为什么我们最终却躲不开岛国的宿命?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说,楼市的底层逻辑和国家一样也是源于“攫取性”,中国的楼市存在着机制二重背离,供应端是计划经济,需求端是市场经济。2018年万科已经喊出活下去的口号,十足的危机感,但是,办公室精英的对策不是增加货币供应,而是行政性的限跌令,这就是所谓的“非市场化干预",是有形之手对无形之手的干预。
楼市的供求关系的确与人口有关系,这是广义的需求,但真正的有效需求还要看货币供应量与商品供应之间的平衡,从市场化的角度说,正常的调节不是行政命令,是增加货币的供应量,降低贷款利率,危机时可以降到零利率,降首付、降交易率,给刚需提供补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减少土地供应。
问题也就出在这了,政策没有减少土地供应,下了限跌令,却没有限制地价的上涨,2017年全国土拍面积按搜狐网数据为3亿多平方米,2018年后既然市场已经发出警告,供过于求了,应该是严格限制土拍,然而,按中指数据2020年却一路向上,高达11亿平方米;土地出让金也随之上升,2017年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2万亿,2021年达到了天花板为8.7万亿;这说明供应端不受控,被”计划“了。于是,2022成了楼市趋势的转折点。
中国是土地全民所有制,地方财政是土地资源的唯一提供者,可以一纸文件彻底斩断供应端,停止土拍,那样今天楼市的局面就不会发生了;深层矛盾在于,地方财政不能主动减少土地出让金,相反,所有城市都指望着土地出让金支撑财政;供求不平衡的口子越撕越大,迎来了2024年断崖式的反噬。
2025年怎么办?
说到底还是要动用货币工具,去补需求端之不足。继续降首付、降息、降交易税,把发券和消费补贴这种刺激政策,全面用到楼市中,争取打破高盛楼市2027年触底的预测,提前稳住房价;这很重要,是中国经济能不能复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