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写的内容里,提到了一个我以为没有争议,
但却出现严重“认知分歧”的信息,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这八个字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其实很好理解,
这里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你眼里的幸福,可能是我的痛苦,
你喜欢的东西,可能对我来说就是毒药。
这种差异化的存在本该是一种共识,
一种尊重个体选择的基础。
但偏偏有人不这么想。
昨天的内容内容发出去没多久,我就看到了一条留言。
留言者说,蜜糖也好,砒霜也罢,
不都一样吗?
吃下去了,迟早都是一样的结果。
他的意思很简单,人生终有一死,有啥可怕的呢?
你不敢吃,不代表我不敢;
你怕出事,不代表我也怕。
最后还补了一句不太友好的话,
你要是不敢吃,就别说话。
实话实说,我看到这条留言时心里咯噔一下,
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想告诉他,
朋友,享受‘蜜糖’当然可以,
但把‘砒霜’也当作选择,
这其中的风险,您真的想清楚了吗?
但话到嘴边,我还是咽了回去。
并非畏惧表达我的观点,
而是深知这类话题极易陷入无意义的纠缠,
最终偏离了讨论的本意。
现在的网络环境就是这样,哪怕你说的是常识,
也会有人跳出来跟你抬杠。
他们不在乎你说得对不对,只在乎能不能反驳你。
而一旦你回应了,话题就会从讨论变成争吵,
从理性交流变成情绪宣泄。
很多读者朋友都知道,我并不想在这种问题上纠缠过多,
也不想让自己的情绪被拉进泥潭。
类似的事情,作为创作者的我遇到过不少。
每次看到这样的留言,
我都觉得有些人已经不是在表达观点了,
而是在用极端的方式刷存在感。
他们不是来探讨问题,而是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
哪怕这个不同,是以无视常识为代价。
“蜜糖”和“砒霜”,
原本是用来比喻价值判断的两极。
一个是可以吃,一个不能。
但在某些人眼里,它们似乎已经没有区别了。
他们摇头晃脑的告诉你,你不吃的,不代表我不能吃。
这话听起来很自由,很洒脱,甚至还沾染点哲学味道。
但问题是,自由的前提是责任。
个人选择需要承担相应后果,这毋庸置疑。
然而,当某些言论或行为,
可能对他人的安全观和价值观产生误导时,
这就超出了个人自由的范畴,
审慎看待,是对“究竟要承担什么”这个概念的基本尊重。
因此,我们身为正常人类,
有些基本的常识是不该被拿来争论的。
比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
这不是价值观的问题,这是生存底线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一切模糊化,相对化。
他们总是以强调的口吻告诉你,没有绝对的对错。
可现实却一次次地告诉他们,有些事情,
真的有对错,
有生死。
有毒的存在,不会因为有人相信他无毒,
就会真的“得偿所愿”。
其实,我并不反对多元化的认知,以及包容万物的心态,
但我反对那种打着“我无所谓”的旗号,
实则是在挑战常识的偏执。
更讽刺的是,这些人在网上大放厥词时,
往往表现得无所畏惧,
可现实之中,有多少人真正面对过人生的“无所谓时刻”?
又有多少人,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说着狠话,
一遇到真正的风暴就原形毕露?
这就是矛盾的地方:
他们嘴上喊着“无所谓”,
心里却比谁都怕输;
他们表面上装作什么都不怕,
骨子里却极度缺乏安全感。
所以,每当遇到这样的人,我都会选择沉默。
并非我理亏,而是我很清楚,
有些对话注定没有意义。
这个世道,正在进入了一个“反常识”的阶段,
某些群体开始以挑战底线为荣,以违背常理为乐。
好像谁越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就越显得与众不同。
但这种与众不同,
本质上不过是一种病态的自我标榜罢了。
我不是道德卫士,也不是人生导师。
我只是个普通人,偶尔写点文字,
我所作的,不过是试图在这喧嚣的世界里,
守住一点点清醒与良知。
我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但无论如何,在事实面前,敬畏事实的态度,
我认为是一个人生而为人的基本素养,
毕竟,
有些界限是不该被轻易触碰的,
有些底线是不能被随意践踏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