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老公们下班之后都回家吃饭,让老婆们喜出望外。
尤其是一些官员太太,更是高兴,丈夫在外面应酬,常是半夜回家。如今虽然午餐在单位吃,但下午到了下班时间大都能回家。
老公们回家,是这段时间到处都在抓违规吃喝,揪住顶风作案的不放,让馋嘴人的也不敢去吃,如此认真应该说前所未有。
安徽涡阳农村商业银行通报了一起震慑人心的违规宴请,据报道,青町支行两名客户经理在镇上一家干扣面馆,吃了一碗6元钱的扣面受到处理,因为6元钱每碗的扣面是本行客户支付的。
处理结果是这两个客户经理不仅退还餐费,而且写了检讨书,还被核减了3000元绩效,连支行行长被减了1000元钱。
一碗6元钱的扣面,虽然钱很少,但震动大,谁还敢吃喝?
人家吃碗面,就扣了3000元钱。
然而,吃喝问题不仅仅是公职人员的事,因为有人请客,就必然有人买单,而买单的往往是商人、老板等利益相关者。他们之所以愿意花钱请客,无非是为了换取更大的利益。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工艺美术界的堕落与萧条。因为这段时间,不仅仅是官员老公们回家了,连那些“工艺大师”老公们也回家了。
一位大师老婆说,以前她那大师老公几乎天天不在家里吃饭,在他的工作室,专门装修了两个茶室,两个餐厅,有茶艺师,有厨师,喝的是陈年古树茶,吃的是私房菜,招待的是那些掌握项目的官员,那些到这里买工艺品做礼品的公职人员,都是他们的常客。
让他们白吃白拿,那是有回报的,谁又不是傻子,每天陪笑陪吃陪喝,没有回报,谁干?再说没有回报,坐吃山空还能干得下去?
所以回报是丰厚的,他赚的是大师头衔的钱。
想想看,大师每天迎来送往,又是工艺美术协会领导,还是大学的客座教授,当地的人大代表……所以他除了迎来送往,还要开会、考察、讲课等等。
大师太忙了,忙得没时间做手艺,所以他卖的都是叫人代工的作品。
如今,没人敢去他的工作室吃喝,他的工作室是从门庭若市,到冷冷静静,生意一落千丈,价格腰斩也没人要,代工的东西同质化严重,大同小异,那些收藏的人又怎么会购买?
有人说,他卖的工艺品代工也就几百元,过去他却卖几万元,价格上升了百倍,如今他一折卖,也无人问津。当然他就是一折卖,也不亏本。
这些大师的作品,有多少是自己亲手制作的?他们雇佣廉价劳动力批量生产,贴上自己的标签,再以“大师作品”的名义高价出售。
买家难道不知道是代工的吗? 当然知道。但对于送礼的人来说,他们不在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只在乎“国家级大师”的证书。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懂艺术,送礼要的是名头,而不是真正的艺术。
因此,这些大师的生意曾经红红火火,价格虚高,一件代工成本几百元的工艺品,能卖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然而,如今形势变了。随着反腐力度加大,那些靠公款消费支撑的工艺品市场迅速萎缩。
老公们回家吃饭的背后,是一个行业虚假繁荣的终结,是工艺美术界长期积累的诚信危机的总爆发。
大师“卖的都是叫人代工的作品”,这一现象在工艺美术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东阳的木雕……这些传统工艺重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师署名、学徒代工”的现象。
这种模式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作品同质化严重,“大同小异”,丧失了艺术最珍贵的个性与创造力。
工艺美术界的另一致命问题是价值体系的扭曲。在畸形的发展环境中,工艺品的价格不再由其艺术价值、工艺水平和创作难度决定,而是与作者的职称、头衔和社交能力挂钩。
这种荒谬的定价机制催生了一个怪诞的市场——不懂艺术的人购买艺术品,不是为了欣赏收藏,而是作为行贿送礼的工具;“大师”们不再追求技艺精进,而是挖空心思获取更高头衔和更广人脉。
当反腐败风暴袭来,切断这一灰色链条,依附其上的虚假繁荣自然土崩瓦解。
昨晚,巧哥去一位百年老字号的手艺人家,他是第五代传人,他的每一件工艺品都是他一件一件做出来的。他说,经济下行,肯定会受些影响,但总体不大,这几天依然有人订他的作品。
他的作品不仅没降价,而且还提了些,因为他始终埋头去做,从不代工,作品有个性,有自己的风格,买的大多数收藏者。
还有一位手艺人,他对评职称、评大师不感兴趣,有关单位叫他去评奖,去开会,他都谢绝,所以他没有什么名气。他就在家里默默无闻地做他的手艺,累了就爬爬山,几十年都是如此。但不少收藏家却喜欢他的作品。
物以稀为贵。真正的艺术品,一定是限量的,一定是倾注了创作者的心血的。一个人一双手,能做出多少艺术品?
如果一个艺术家,有个人艺术馆(博物馆)三四个,甚至五六个,每个馆动不动就几百上千他的作品,巧哥要说的是这些艺术馆展的就不是艺术品,可能大多是垃圾。
在这寒冬的日子,坚守本分者得以生存,投机取巧者却越来越不好过。
工艺美术行业的衰落,根本原因在于诚信的缺失。大师们不亲手创作,靠贴牌赚钱,导致作品千篇一律,毫无艺术价值。
利用头衔和关系炒作,把廉价代工品卖出天价,最终泡沫破裂。依赖公款消费和礼品经济,而非真正的艺术收藏市场。
不好好做手艺,尽搞那些弄虚作假,歪门邪道的事儿,怎么能长久?
老公们都回家了,对家庭来说是好事,但对那些靠迎来送往、投机取巧的“大师”们来说,却是灭顶之灾。
真正的艺术,永远不会消亡。消亡的,只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
巧哥最后要说的是,当大师们重新拿起工具,当作品重新流淌心血,工艺美术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行业需要重建以技艺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恢复以诚信为基础的创作伦理,回归以个性为灵魂的艺术本质。
历史早已证明: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才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艺术见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