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70年9月9日,香港华富邨的惠康超市开业,声称是香港首家模仿海外折扣店的自助现金与carry商店。(图源:视觉中国)
![]()
今日香港社会方方面面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在七八十年代建设而来的,因而这被认为是香港发展史上的关键时代。
七十年代经济腾飞 启动变迁
日前记者到深圳文博会采访香港馆策展人兼Tess品牌设计及形象顾问司徒衞镛(William)时,得知他的设计就是以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潮流文化与流行文化为蓝本。
他说,当时深植于社会脉络、持续演变且具备文化内涵的创意表达,是影响整个时代的趋势,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粤语流行歌曲(Cantopop)在许冠杰推动下,再由八、九十年代的梅艷芳、张国荣、陈百强等巨星接棒,将影响力发散至全世界,就是一种潮流文化。
香港研究学院总监、智库新力量网络主席吕大乐出了一本《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书,他表示他对于七十年代的香港社会,一直有着一种颇为特别的感觉。
在主观感觉上,七十年代似乎过得特别快。明明在中学时期到中环闲逛,穿梭于告罗士打行、旧邮政总局时,还会感受到一种殖民的气氛,觉得虽然西洋文化就在身边,但却又是陌生的东西,有种由外加诸于身上的感觉;可是,到了1980年前后,坊间流传的已经是另一番感受、看法,殖民的气氛虽未至于消失,但慢慢变得并不显眼。
又明明在七十年代初期,在街上收到“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运动”的宣传品时,觉得殖民政府脱离群众,又很顽固,市民争取社会改革,犹如缘木求鱼。但几年之后,请愿抗议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在行动的背后,是一种新的观念,要求政府修改政策不再被视为天方夜谭。
当然,还有普及文化方面:由粤语片转变为港产片,由粤语时代曲转变为本地流行音乐,再加上逐渐自成一格的电视剧,当中发生的变化,相信没有人会在七十年代初所能预见得到。的确,七十年代香港,新旧交替。
或者就是这个原因,七十年代初期的普罗大众的生活经验、群众情绪很容易被视为过渡现象。更有趣的是,才不过是刚刚踏入八十年代,这个“后来的香港社会”(也就是大部份香港人选择性的突出的香港社会及文化面貌)便被很多人视为香港的本质。他相信,七十年代后期的“回乡潮”、八十年代初的政治前途谈判,都是强化这种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
他更说,七十年代年,香港人口跃升至400 万人。为减低人口增长的速度,政府提出“两个够晒数”的口号,宣传节育。1970 年代是新中国在外交及国际地位上取得节节胜利的年代,1971 年中国展开乒乓外交,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成为中国在联合国大会的唯一合法代表。1972年基辛格陪同美国总统尼克逊破天荒访华,开展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道路。1979 年1 月1 日中美终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他继续说,在七十年代,国际上也不平静,1973 年和1979 年分别发生了石油危机和能源危机。1975 年,越南战争结束,香港竟然在70 年代至80 年代间,被迫接收了高达20 万名越南船民,成为香港历来最庞大的国际人道救援行动,大量船民在经济、治安上为香港带来沉重负担,影响深远,最后一个越南难民营延至2000 年才结束。联合国难民专员公署欠下香港11.62 亿港元的债项,久久未能归还。
记者认识一位股坛老行尊张先生,他18岁便入行做证券经纪,他形容他在七十年代决定做经纪,是他一生最好的决定,也成就了他最精彩的人生。他回忆说:“七十年代他做经纪,跟现在可说完全是两个世界。”初入行时,本港只有一家由英资主导成立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当时上市公司几乎全是英资企业,香港证券交易所也主要由英国人管理。“我记得整个香港会(即香港证券交易所)当时人手不足100人,根本没时间处理买卖盘,更遑论加强发展。”
张先生继续表示,后来本港金融市场迎来首个极其重要的突破口,就是由华人主导的远东交易所成立。
谈及经济方面,他说,19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华资公司对上市集资的需求开始也越来越大,但英资操控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对华资的兴趣不大,这便促成更多以华资拥有及管理的交易所开业。远东交易所成立后,九龙、金银两家交易所也相继成立,本港市场进入“四会时代”。
张先生直言,本港市场首阶段的飞跃成长便是远东会的成立,促使了更多的交易所成立并加入竞争,也促使了大量公司上市集资,当中很大部分是华资企业,他们获得资金发展业务后,才为香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的腾飞打下基础。
他笑称,虽然七十年代制造业放缓,但金融及服务业却兴起,房地产业也逐渐成为新兴商业活动。1974 年成立的亷政公署也帮助推进了香港从发展中地区,蜕变成一个先进经济体,并且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的基建也愈来愈发达,第一条海底隧道在1972 年通车,第一条地铁路线在1975 年兴建,并于1979 年通车;葵涌货柜码头使香港成为日后数一数二的航运物流中心。1977 年海洋公园开幕更为购物天堂的香港增添了另一个游客吸引点。
八十年代百业兴旺 但也面对政治危机
进入八十年代,香港情况如何?股坛老行尊张先生说,当时人口急增至500 万,经济快步增长,但也面临政治不稳定危机,幸好因为内地的经济开放政策,带来百业兴旺,房地产价格飙升,可以转危为机。
他详细说,八十年代的国际形势风起云涌,中国刚刚实施开放政策,欲重振经济发展,却又因故而受挫,香港则面临政权回归的震荡,引起香港市民对前景忧虑,触发港元被抛售,港元出现大幅贬值,一度跌至9.6 港元兑一美元,致使市面不安,同时对香港倚重的国际贸易造成打击。港府决定实施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滙率,使港元滙价稳定下来。
1987 年10 月19 日,香港股市受到纽约华尔街及其他外围市场影响,恒生指数暴跌,经历过一天跌幅度达到33.3% 的纪录,是有史以来全球股市最大单日跌幅。另外,自1984 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便见证了一股不小的移民潮,专业移民及投资移民相当流行,香港备受人才外流的冲击。
港府顺势加大投入专上教育的力度,以便弥补流失的人才,并应对经济转型与及新科技的兴起。政府于1983 年批准香港理工学院开办学士学位课程,在1984 年新设立的香港城市理工学院于1986 年开始提供大学学位,香港浸会学院亦于同年开办学位课程。同时筹办香港第三所大学,命名为香港科技大学,并且继续扩充香港工业学院,在柴湾、沙田及屯门设立新校舍。
张先生说,八十年代,在多方的努力下,经济发展稳步向上,这是香港过去的重要经济增长周期,可以透过本地生产总值的实质增长数字反映出来。七十年代为香港经济起飞时期,平均每年经济增长(即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增长率)达 8.9%。八十年代为香港经济发展的巩固期,平均每年经济增长为 7.4%。
他继续说,在八十年代的香港,经济腾飞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入先进经济体,香港自此晋身发达地区行列,成为亚洲主要贸易港口。“随着香港经济发展,工资的增长及土地供应限制,香港的经营成本在1980年代已经较邻近地区昂贵,香港面临经济转型,与此同时香港的服务业逐渐成为香港的主要产业,香港的制造业虽然移入广东地区,但出口到国际市场仍以香港为中转地,加上货柜码头的扩建,令香港的转口贸易发展蓬勃。”
司徒卫镛忆述八十年代他因拍摄广告奔走亚洲各地,发现不少城市的潮流风格,其实都在模仿香港,香港带领着潮流风气走。自此香港成就了中西合璧,香港也迅速成为中外文化交汇的熔炉。七、八十年代,整个亚洲只有香港和东京,堪称最具型格的城市。
明天会更好 迈向辉煌新年代
谈及未来发展,司徒卫镛表示,“我觉得香港由始至终都是一个型格的城市……‘型’,是很抽象的,每个人心目中的‘型’都不尽相同,但我们说潮流文化的核心,指的是拥有某种触觉和品味,因而造就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可以化危为机,令香港向前迈进。”
吕大乐及老行尊张先生均表示,尽管七八十年代社会发展有起起落落的过程,但香港人抱持明天会更好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面貌,积极推动香港的建设和发展,亦逐渐由“旅港”的过客心态,建立起“香港人”的身份认同,让香港迈向更加辉煌。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本刊主笔 何洁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