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病了去医院花钱看病治疗,医院收钱收治病人给治病,这天经地义,也合情合理。作为医生,救病扶伤是作为医生的基本医德或者说准则。
那么以治病之名多设名目多收诊疗费是属于什么?
今天刷到消息,说宁夏人民医院因“多收患者诊疗费”被银川市市场监管局金凤区分局罚没款190万多元。值得深思的是,这家医院在去年就因同样的问题已经被连罚两次。
第一次,2024年4月7日,存在过度诊疗、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串换诊疗项目等,处医保基金损失金额2倍罚款计107.65万元;
第二次,2024年10月28日,多收取超声计算机图文报告项目费66万余元,没收违法所得约65.6万元,罚款66万余元;
第三次,2025年4月18日,串换手术收费项目、少做医疗项目,对10种重复使用的一次性医用耗材收费。
而说起来,有关医院“多收费”的问题也不是个例了。
远的如2017年,一家公立医院“入股”民营医院的问题,曾经成为舆论和网民关注的焦点;近的如去年9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因存在多项价格违法行为,被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
这些都说明,有关这些多收费的名目,都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会屡禁不止?或者可以这样说,医院为什么依旧“我行我素”?
对于很多去过医院看病的人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医生检查,一般让做什么检查,病人只有配合的份。一个是因为自己不懂;二个是对医生的信任;三,进了医院,不听医生的听谁的?
简单来说,医生有绝对权威决定病人的治疗方案。而作为病人或者家属,对于那些花钱不多的名目,很少有人会为那点钱而较真的,一般都只是希望能把病早日看好就行。
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同时,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有这么难吗?
毫不避讳地说,医院多收费乱象屡禁不止,或许背后是复杂的系统性难题。更深层的问题可能在于监管链条的断裂。现行医疗收费监管主要依靠事后抽查,但面对海量诊疗数据,监管部门往往力不从心。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不对称加剧了监管难度。患者面对专业医疗账单时,往往难以辨别"必要治疗"与"过度医疗"的界限。这给不合理收费提供了生存空间。
破局之道或许在于构建"阳光医疗"生态。银川作为“智慧之城”和“算力之城”,能不能把这样的实用科技运用到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去,增加收费透明度和操作简易度?比如运行智慧医保系统,通过AI审核每笔收费的合理性,将监管前置到诊疗过程中。
只有将技术监管、制度约束和行业自律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斩断乱收费的利益链条。
搞笑的是,有网友在评论中说,这样写是在挑起舆论,给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加把火。其实,医院自身做好了,作为病人感激都来不及!
话说回来,这些多收的诊疗费,还能退回到患者手上吗?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