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书法的表现,扛肩效果是比较突出的,而前两个字是很平正的,也形成了一种视觉差,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第三个字的书写,墨色表现上,更加突出了一种飞白现象,这种飞白,给人的感觉非常自然,可见,这控笔能力,也行笔速度的拿捏是十分准确的,让人佩服。
而这个字的最后两个点笔,不仅彼此之间的呼应关系高妙,而且你会看到,这两个点,都非常有力量感,位置上一高,一低,形成了一种错落分布形式,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最后一个点,写成了一种横点的形式,并且形态上是一种“三角一肚”的造型特点,更加突出了姿态之妙。
从诸多特点上看,这份签名,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象,相信,对你来说,也是一种新鲜的存在,其实,为了更好地学习伟人书法,也可以从伟人的签名上着手,这样会更加有针对性,不知道,你是否认同笔者的看法呢?
众所周知,郭沫若的书法,也是当今书坛里的一股清流,其题字作品很多,并且经典的题字作品,也不少,诸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故宫博物院”、“中国银行”等等!
其实,我们也非常清楚一点,郭沫若题写的大学校名也是不少的,诸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等,对比来看,在郭沫若所题写的诸多大学校名中,他所题写的“上海师范大学”这6个大字,是其书法的最高水平!
郭沫若先生书法藏着真本事。大家皆知他文学史学厉害,其书法也自成风格,似书法界待发掘的宝藏。
看这幅信札,挺有意思。都说书法家写信时最放松,能显真本事。郭先生这信有 “毛体” 笔意却不生硬。字有力,似要从纸里钻出来,墨色有层次,此前少见。
这字如郭先生本人,有才情、有性情,风格独特,书法界少了这般风格会乏味 。
![]()
![]()
这些字迹,既稳重又流畅,有心的朋友还能从中看出“宋四家”的笔意。郭沫若先生的用笔变化自如,点画布局合理,笔画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从多个角度来看,这封信札上的字迹变化丰富,给人一种轻盈脱俗的感觉。
郭沫若先生的这封信札,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样的作品,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
这个郭沫若写的信,看着看着就发现。他这字体,那是真透着股子灵动劲儿。这信上就几十个字,可每一笔都像是从心里头淌出来的,活灵活现的,把他的心情、精神头儿全带出来了。你说这哪是写字,分明是在用笔墨说话呢,把他的心里话,对生活、对文化、对历史的那些感悟,全藏在字里行间了。
郭沫若先生虽然以文学史学出名,可书法上头,他那本事也不含糊。就拿这信来说,明显带着“毛体”的影子,可又不是简单照搬,里头有自己的东西,一笔一划透着股子不羁的才气。我们看这信,不光看个字的好看,更得去琢磨他那股子精气神儿,他把这都倾注到字里头了。
这幅题名,也为我们树立的榜样,树立了一种新思想,也为书坛做出了榜样引领,相信,朋友们看到这幅作品后,也会有自己的一番感想的,不是吗?
从整体上看,一开始,在书写上,字迹多表现出一种行书的笔意,我们也是能够认识不少的,但是,随着书写的深入,你会看到,后面的字迹,越来越有起伏,并且,还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在线条上,变得更加纤细,但是,力量感的表现,却更足了,不是吗?
正是因为这样的书写受到了情绪上的变化影响,线条上,也表现出一种粗细对比,视觉差更加突出,而到了后面,字字之间的牵丝引带,也更加明显,而这种牵丝引带,和我们平日里所看到的有着明显的不同,表现出一种刚强感,不是之前我们所欣赏的那样,呈现出一种飘逸的状态,真是又一次刷新了我们的审美。
这幅作品是没曾想,在行笔上,依然是非常稳定的,并且,将笔法的精髓表现的十分灵活到位,尤其是方笔的应用,更加表现出一种斩钉截铁之气,诸如“何”字的书写,起笔就是一个切笔,接着重笔书写,之后,就开始变得十分轻盈了,这种线条上的变化,笔法上的变化,让笔者有一种很“揪心”的感觉,这种提按变化,处理的恰到好处。真是佩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