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通过漫画形式向公众解说了企业利用员工注册个体工商户、滥用税收优惠政策,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属于违法行为。小编将系统分析此操作手法、涉及的法律法规,剖析常见偷税漏税行为的法律性质,并为企业提供合规经营的建议。
![]()
01个体工商户违法操作模式
企业利用员工注册个体工商户并虚开发票的操作手法已成为当前税务稽查的重点打击对象。这种违法模式通常表现为企业诱导或强制员工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然后通过这些"空壳"个体户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虚构成本费用,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其具体操作路径一般分为三步:
1、首先,企业以"灵活用工"、"薪酬优化"等名义要求员工注册为个体工商户;
2、其次,将这些个体户包装为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供应商";
3、最后,通过这些个体户向企业开具发票,将员工工资等正常支出转化为"经营成本",利用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等优惠政策逃避纳税义务。
这种操作手法的违法性核心在于其交易缺乏真实业务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纳税人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属于偷税行为。
从税收实践看,这类行为通常伴随三方面特征:
1、资金回流(企业支付"服务费"后资金最终回流至企业或相关人员账户)
2、业务虚假(所谓的"服务"缺乏真实交付证据)
3、身份伪装(员工实质仍是企业雇员,却伪装成独立服务提供者)
![]()
02法律界定与构成要件
在税收法律体系中,偷税与漏税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性质和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的明确规定,偷税是指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具体包括: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等。相比之下,漏税通常指纳税人因非故意的过失或疏忽导致未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主观上不具备逃避税收的故意,客观上未采取欺骗手段。
这种区分在法律后果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偷税行为可能构成犯罪面临刑事处罚,而漏税一般只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从法律构成要件分析,偷税行为必须同时满足四个要素:
1、客体要件上,偷税行为侵犯的是国家税收征管秩序;
2、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了欺骗、隐瞒手段逃避纳税义务;
3、主体要件包括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4、主观方面则必须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应当纳税而有意逃避。
这四个要件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偷税行为的完整法律界定。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刑法修正案(七)》对第二百零一条的修改,"偷税罪"的表述已改为"逃税罪",但税收征管领域仍沿用"偷税"的概念。
03典型的偷漏税行为与合规途径
1、隐匿收入,如通过个人账户收款不入账,设立内外两套账,或利用现金交易逃避监管;
2、虚增成本,如虚开发票虚列支出,将股东个人消费计入公司费用,或提前确认尚未发生的成本;
3、滥用税收优惠,如不符合条件却虚假申报享受优惠政策,或将应税项目混入减免税项目;
4、转移定价,通过关联交易不当转移利润至低税率地区。这些行为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实,都将被定性为偷税并受到相应处罚。
那企业增值税高、所得税高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我们团队在深入了解企业经营业务、财务状况、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与规划、涉税风险等情况后,为企业量身打造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税收合规方案,实现降低税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