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 文/摄)6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中科院专家及来自东南亚5个国家19位官员及鲸豚类专家,在南京考察长江大保护和江豚保护工作情况。
据悉,这次活动是由柬埔寨政府主动发起的。因面临刺网缠绕、栖息地破碎化、低繁殖率等多重威胁,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而近年来,中国政府对长江江豚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研究”等保护措施,实现该种群数量历史性止跌回升。
当天上午,代表团一行人乘船考察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了南京开展长江大保护和江豚保护的工作情况,五个国家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资源情况和小型鲸类保护现状。大家在保护区核心区观察到多头长江江豚活动身影,对南京开展江豚保护的成功实践给予了肯定。
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西起江宁区新生洲,与安徽省马鞍山市相邻,东至南京长江大桥,全长44.8公里,现规划总面积80.3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1.52平方公里,实验区28.86平方公里。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中下游8个豚类自然保护区中,唯一在主城区附近且能够为市民近距离观看江豚提供条件的保护区。
随后代表团一行来到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进行参观,工作人员介绍了南京为保护江豚所做的一些工作,并通过视频和3D体验,让大家更直观了解了南京保护江豚取得的成果。参观途中,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代表团还在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陪同下,参观南京长江江豚城市公园,参与体验了长江生态修复与增殖放流活动。实地感受南京在开展长江江豚保护资源转化与长江生态文化+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柬埔寨农林渔业部国务秘书副部长Im Rachna表示,这次过来参观交流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柬埔寨正在努力拯救伊洛瓦底江豚,希望从中国学习到更多的经验,五年内中国使得长江江豚的数量增加了大约两百头,在保护江豚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江豚繁育研究中心主任郝玉江说:“通过这次考察,可以说给东南亚五国在伊洛瓦底河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工具箱’,这个‘工具箱’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等方案。此次他们参观交流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开展的公众教育,参观了科普馆、小型博物馆等,这些公众教育有助于提升全民的保护意识,他们也希望将这些经验带回去。”
据了解,代表团此次长江江豚保护经验的“取经之路”,还前往了位于湖北的石首和洪湖,湖南岳阳等地的淡水豚保护区及科研救护训练基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