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未来讲堂之元曲诵读与赏析(1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0
分享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天净沙•秋思

词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马致远(约公元1251年—公元1321年以后),字千里,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初期戏曲作家、散曲家。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以后,三十多岁时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到元贞年间,约四十岁时辞去官职,与花李郎、李时中、红字公等,合组元贞书会。晚年退隐山林,“东篱”为号,以继陶渊明之志。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其中以《汉宫秋》最有影响。马致远的杂剧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张力,文风多样,既有典雅清丽,亦具豪放跌宕。其作品的内容多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不平,也因多写神仙道化,故有“马神仙”之称。马致远的散曲洒脱豪爽、声调优美,将诗词与口语熔为一炉,雅俗兼备,开创了曲的独有意境,为世人推崇。有辑本《东篱乐府》,现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被后世誉为“曲状元”。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更推崇其为“宜列群英之上”。

《天净沙•秋思》是作者羁旅之作,语言精练,生动地刻画了深秋黄昏的萧瑟荒凉,借此抒发游子漂泊天涯的愁绪和思乡情怀。

乍读此曲,如阅名画。画面的底色是一个深秋的黄昏,只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溪水潺潺地从小桥下流过,溪边的村舍炊烟缭绕;在这荒凉的古道上,羁旅异乡的游子在萧瑟的寒风中骑着疲惫的瘦马踯躅不前。夕阳西沉,暮色四合,浪迹天涯的游子想到自己无处为家,还要继续漂泊,顿感愁肠寸断。

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却展现了多种修辞技巧和异常丰富的意象。作者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十个意象以蒙太奇的手法巧妙组合,产生了视觉、听觉、触觉上的多重冲击,层层递进,使读者如亲历其境,心灵为之共鸣震撼。

这幅天涯浪客深秋漂泊图,画面感人,文笔精练,对偶工整,言简意赅,情景交错,融情入景,借景生情,如人在画中,画在人心,将萧瑟、孤寂的秋景,与天涯浪客黯然销魂的断肠悲思活现眼前。全曲并无“秋”字,却以一系列深秋凄清、萧条的景象,衬托出断肠人漂泊天涯的孤苦,并将个人的漂泊苦旅与深秋残景融为一体。最后一句结语,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全曲羁旅之苦和伤时之恨的审美主题,也妙合了“人生是苦苦寻觅的单行线”的哲学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撰稿:冯倾城

诵读赏析:陆洋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继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苑里的又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元曲诵读与赏析”活动,是继“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两岸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流传千年的经典元曲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意义。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京彩台湾 incentive-icons
京彩台湾
传递对台政策,展示京台风采
9918文章数 104611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