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内卷的市场现状或许即将成为过去式,央妈已然对低价内卷“出手”。当大家还沉浸在一分钱秒杀、9.9 块包邮的狂热中时,央行在 2025 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里,给市场敲响了警钟。
以往,我们主要管控高价,关注谁在哄抬物价。但如今风向转变,开始防范低价,防止低价倾销。这一举措,本质上是为了整治已蔓延至全社会的低价内卷模式,并非简单的物价调控,更多是要将中国经济从“卷到死”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先来看看当下行业内卷究竟有多惨烈。以汽车行业为例,2025 年一季度数据报告显示,全国车企利润仅 3.9%。为抢占市场,部分新势力卖车品牌,自掏腰包,卖一辆车补贴 1 万多元,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生意逻辑。同时,相比价格战,一些知名车企在研发投入方面同比暴跌 59%,大量资金投入价格战,哪还有钱搞科技研发与突破,这与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电商行业也是内卷重灾区。某平台“仅退款”政策实施 4 年,商家投诉激增 300%。2025 年一季度,某宝中小商家数量同比下降 18%。整个平台陷入低价到劣质、劣质又引发更低价的螺旋式下降,这就是内卷本质。
餐饮行业同样内卷严重。比如小区门口包子铺,老板将包子价格从 1.5 元提到 2 元,就被老顾客指责“黑心”“想钱想疯了”。但老板也无奈,用新鲜肉做包子,卖一个亏三毛钱,只有用冷冻三年的“僵尸肉”才能勉强保本,同行都如此,不这样做就难以生存。
美团数据显示,2025 年全国餐饮企业门店比 2019 年增加 20%,但行业净利润从原本就不高的 5.2%腰斩至 2.6%,可谓僧多粥少,全靠薄利多销、压榨成本维持。
这种内卷模式本质是零和博弈,大家在无限内卷竞争中拼命向前,不顾他人死活,最终资源耗尽,商家、消费者、平台都难以获益,没有赢家,只剩落寞与无奈。
央行此次出手,表面看是防止低价,实则为打破内卷死局。所谓“防止低价倾销”,说白了,就是再无底线内卷,整个市场将陷入通缩深渊,无法正常发展。
从数据来看,消费端,居民存款突破 160 万亿,但 4 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 5.1%,消费者并非没钱,而是被低价及内卷产生的劣质服务或产品吓怕了,9.9 元的 T 恤洗两次就缩水损坏,19.9 元的外卖多是料理包或不卫生食品,谁还敢消费?企业端,许多企业维持生存已艰难,哪有余力搞科技创新?某手机品牌高管透露,研发投入几个亿,不如直播间每台手机降价 100 元效果直接,那还搞什么研发?
央妈逻辑清晰,当低价内卷致优质企业被淘汰,劣质生产充斥市场,就必须用政策打破僵局。如同上个月各大平台取消“仅退款”动作,本质是让商家从讨好平台规则回归到做好产品。反定价并非让物价暴涨,而是让物价回归价值,摆脱“劣币驱逐良币”怪圈。
在此过程中,普通人要注意,尽可能远离内卷行业。若所在行业员工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工资却三四年未涨,就得警惕。2025 年一季度,互联网大厂裁员比例虽下降,但内卷强度提升 40%,这样的工作性价比越来越低。其实有不少反内卷岗位,如养老护理员缺口达 400 万之多,薪资过万;中国制造所需的蓝领技术工人缺口也很大,薪资可能比白领还高,只是大家观念未转变。
央行此次政策转向,蕴含深刻战略意图,中国经济需跳出低价竞争、低端的恶性循环,走向价值竞争和高端赛道。就像日本从低价仿造转向技术创新,韩国从价格战转向三星、现代等高端品牌,我们正经历类似蜕变。
这里的反内卷并非反对竞争,而是反对无意义内耗。结合此前“感人下班”等防内卷动作及当下市场整治,变化已然来临。当每个企业靠创新盈利,每个打工人凭本事升值,每个消费者能买到物有所值产品,这样的经济才是真正健康的经济。
央妈的这步棋,你看懂了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