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版再调调风格”“那个镜头再突出下产品”“整体感觉不够炸”——这是广告片制作中最让乙方崩溃的对话。甲方反复提修改,乙方反复改,预算超了、时间拖了、关系僵了,最终成片却还是“甲方不满意”。
问题的核心,不是甲方“难搞”,而是需求确认环节存在严重的信息断层:甲方以为“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乙方以为“我理解的就是你想要的”,双方对“目标”“风格”“重点”的认知始终不在同一频道。
要破解“改到崩溃”的困局,关键是在需求确认阶段做好4个关键动作,把“模糊的感受”转化为“清晰的共识”。
关键动作1:panalive.com用“5W1H+痛点地图”深挖核心诉求,避免“伪需求”陷阱
甲方常说“要高大上”“要有温度”“要年轻化”,但这些是表面需求;乙方需要挖出真实动机——他们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想打动谁?想传递什么价值?
操作方法:
5W1H提问法archetoy.com:
Why(为什么拍):是为了新品上市、品牌升级,还是促销活动?(例:某母婴品牌拍片是为了解决“新妈妈选择奶粉时的安全焦虑”)
Who(拍给谁看)hamrangi.com:目标用户是25-30岁职场妈妈,还是35岁高知妈妈?(需明确年龄、职业、消费习惯、触媒场景)
What(拍什么):是突出产品成分(如“0添加”),还是场景体验(如“宝宝喝了不哭闹”)?
When(何时用):是用于抖音短视频(15秒),还是官网品牌片(3分钟)?
Where(在哪播):是投放在电梯广告(强视觉)、朋友圈(社交属性),还是线下门店(沉浸感)?
How(要什么效果):是“让用户记住品牌”,还是“让用户产生购买冲动”?
痛点地图绘制:
让甲方用便签纸写下用户从“认知产品”到“购买”的全链路痛点(如“刷到广告没兴趣→点进去看不懂→犹豫不敢买”),乙方标注每个痛点对应的“内容机会点”(如“用真实用户故事解决‘不信任’”)。
案例:某国产护肤品曾要求“拍一支高级感广告”,但通过5W1H深挖发现:甲方真实诉求是“解决用户‘贵但不确定效果’的疑虑”。最终调整方向,用“用户前后对比+成片实验室实拍”替代“明星代言+空镜”,成片播出后转化率提升3倍。
关键动作2:用“情绪板+动态分镜”可视化预期,消灭“想象差”
“我要高级感”“我要温暖”——这些词在不同人心里是不同的画面。甲方说“高级感”,可能想到“黑金配色+冷调光影”;乙方可能理解为“极简留白+自然光”。用可视化工具让抽象描述落地,是最有效的“防坑”手段。
操作方法:
情绪板(Mood Board)nutraing.com共创:
乙方收集3-5组符合甲方描述的“视觉参考”(图片/短视频),用PPT或在线工具(如Pinterest)拼贴成情绪板,标注每组素材对应的“调性关键词”(如“温暖”对应“家庭聚餐+暖黄灯光”“科技”对应“数据流+冷蓝光”)。现场与甲方确认:“我们要的是这一组,还是这一组?”
动态分镜草图:
用Sketch或Procreate画出关键镜头watchime.com的“动态分镜”(如“第3秒:妈妈手捧奶粉罐,镜头从罐身摇到宝宝笑脸”),标注“运镜方式”(推/拉/摇/移)、“时长”(2秒/3秒)、“音效提示”(环境音/背景音乐)。甲方看到“会动的画面”,更容易判断“是不是我想要的”。
案例:某新能源车企宣传片,甲方最初要“科技感”,乙方按“太空舱+全息投影”制作,甲方却觉得“太冰冷”。后来通过情绪板调整,选用“城市街道+家庭用车场景”,动态分镜加入“孩子从后座探出头的笑脸”,最终成片既保留科技感,又传递了“温暖陪伴”的核心,甲方一次性通过。
关键动作3:用“三方确认会+签字流程”锁定共识,避免“多头指挥”
甲方内部常出现“市场部要品牌调性,销售部要产品卖点,CEO要情怀”的矛盾,乙方若只对接单一负责人,很可能被“突然甩锅”——“这不是我们老板要的!”
操作方法:
三方需求确认会:
要求甲方至少派3类人参会:决策层updatest.com(CEO/总经理,定方向)、执行层(市场部/销售部,定细节)、用户代表(忠实客户,验真实)。会上用“需求确认表”逐条核对(如“核心信息:是否突出‘安全’?”“风格禁忌:是否拒绝‘奢华感’?”),每项需三方签字确认。
需求变更“刹车机制”:
明确“需求冻结节点”(如“拍摄前3天停止重大调整”),并约定“每次变更需书面提交,且影响工期/预算需双方重新协商”。某快消品牌曾因甲方临时要求“加10秒产品参数”,导致乙方重新调整运镜和剪辑,最终超支20%,但通过“变更需书面+协商”条款,避免了后续纠纷。
案例:某教育机构宣传片,甲方内部有5个部门提需求,乙方组织三方确认会后,决策层拍板“核心是‘孩子成长’”,执行层补充“加入家长采访”,用户代表建议“场景用真实教室”。最终成片既符合品牌调性,又满足销售转化需求,甲方各部门均无异议。
关键动作4:用“阶段性验收+快速迭代”动态校准,避免“后期大改”
很多甲方在“初剪→精剪→成片”阶段突然“觉醒”,提出“这里要改”“那里要加”,但此时已过了最佳调整期(如演员档期、场地租赁、特效制作),改一版成本可能翻倍。
操作方法:
分阶段验收,设置“止损点”:
将制作流程拆分为“脚本→分镜→粗剪→精剪→成片”5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置“验收节点”和“修改限额”(如“粗剪阶段可改3处,精剪阶段仅改1处”)。某美妆品牌曾按此流程,在粗剪阶段发现“风格不符”,及时调整脚本,避免了精剪后的大规模重拍。
快速迭代“小样测试”:
对关键镜头(如产品特写、用户故事片段)提前制作“15秒小样”,用手机或相机拍摄,发给甲方核心用户测试(如“你觉得这个镜头能打动你吗?”)。根据反馈快速调整,再推进后续拍摄。某食品品牌用此方法,在拍摄前测试“妈妈喂孩子吃饼干”的镜头,发现“孩子笑场”影响真实感,及时换用“孩子自然舔嘴角”的素材,成片自然度提升50%。
案例:某3C产品宣传片,乙方在粗剪阶段给甲方发了3版不同风格的样片(科技风/人文风/潮流风),甲方内部投票选择“人文风”后,仅用2天调整脚本,避免了后期重拍。最终成片上线后,用户评论区频频出现“有温度”“懂我”,成为品牌年度爆款内容。
结语:需求确认的本质,是“共同创作”
甲方反复改片的背后,不是“挑剔”,而是“不确定”——不确定乙方是否懂自己,不确定方案是否能达到目标。乙方要做的,不是被动“接招”,而是主动“赋能”:用深度提问挖需求、用可视化工具对齐认知、用三方确认锁共识、用动态迭代降风险。
当甲乙双方从“甲方提需求,乙方执行”转变为“共同创作”,“再改一版”会变成“这个方向不错,再优化一点”,最终产出的是一支“甲方满意、用户共鸣、市场有效”的广告片。毕竟,最好的广告片,从来不是“乙方做出来的”,而是“甲乙双方一起,为用户做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