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几代人成长的童话故事,
离不开这位中国翻译家....
提到《安徒生童话》,你会想到什么?是《海的女儿》里小公主化作的泡沫,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手中那簇温暖的火光?
这些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经典童话故事,都是经由一位中国翻译家的妙笔,成为了不朽的童话传奇。
(叶君健为少年儿童读《安徒生童话》。)
这位翻译家就是叶君健,作为中国首位从丹麦语直译《安徒生童话》的语言大师,他的译作不仅保留了原作的诗意与哲思,更融入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韵味,被称为是“创造性的翻译”。
1988年,丹麦女王授予他"丹麦国旗勋章",使他成为全球安徒生译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巧合的是,安徒生(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也曾获得这份荣耀。
安徒生与叶君健作为作者与译者,因同一部作品先后获得同样勋章,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成就了世界文坛的一段佳话。
(1988年,叶君健获得"丹麦国旗勋章",成为全球安徒生译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图为他当年访问丹麦时举行记者招待会。)
鲜为人知的是,在童话翻译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曾用600多场演讲点燃英国民众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用英文小说征服英国文坛,甚至成为英国著名的布隆斯伯里学派唯一接纳的中国作家。
但是作为中国较早有条件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叶君健对该奖项却并不感兴趣,甚至让诺贝尓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不要提名他。
本期中欧书院,请跟随叶君健之子、英籍华人作家和学者叶念伦教授,揭开《安徒生童话》背后那位穿梭于战火与文学、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巨匠的传奇人生。
主讲人简介:
叶念伦教授,著名作家、翻译家叶君健之子,英籍华人作家、学者,英国作家笔会资深会员,英国华文写作家协会的创办人。
叶念伦1950年生于北京,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到英国留学,80年代获英国约克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长期任英德荷公司驻华首席代表和独资公司总经理,以及两所大学教授,并创办英国爱博有限公司,专事中国和西欧贸易文化交流三十多年。
叶念伦翻译过大量科技资料和文献,也爱好用中英文从事文学创作,内容侧重中西方文化碰撞。作品内容包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到西方留学奋斗的中国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其早期作品《一个中国农民在国外》曾被央视广播电台改编为广播剧,在海外有影响的作品还包括《瞬息年华》《爵士夫人的日记》《假婚》《枯死的大富翁》《女权迷》《难吃上的“铁饭碗”》《诗译经范》《旅洋异闻手记》等,在英国、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多国发表,被誉为海外华文新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叶君健与安徒生的世纪文坛奇缘
叶君健(1914年12月7日-1999年1月5日),湖北红安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创作有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寂静的群山三部曲、《叶君健童话集》等;通晓英语、世界语、丹麦语、德、西、葡、意、日、俄等12种外语。
(1936年,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生在图书馆前合影,左一是叶君健。)
他在武汉大学时,英国著名青年诗人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1908-1937)曾任他的英文老师,也是将叶君健引向英语文学创作之路的重要人物。
朱利安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英国布隆斯伯里学派代表之一,他是著名画家范丽赛(Vanessa Bell)的儿子、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外甥。他对叶君健的能力非常赏识,并把叶君健写的一些短篇小说寄给英国《新作品》期刊发表。
叶君健在大学时就用世界语创作了小说《岁暮》。他是唯一用世界语创作,并赢得国际声誉的中国作家。
(1944年,叶君健受英国战时宣传部之邀,赴英国各地宣讲中国人民抗战事迹,演讲了600多次,为中国抗战赢得了广泛同情与支持,也鼓舞了英国民众。)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叶君健与二战有着不解之缘。
在二战期间,1944年叶君健应英国政府战时宣传部的邀请,奔走英国各地进行了600多场演讲,并通过BBC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的抗战事迹和精神,为中国抗战赢得了广泛同情与支持,也深深鼓舞了英国民众。
(叶君健(倒数第二排左七)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同学合影,1945年。)
战后,叶君健受邀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作研究。期间,通过一位丹麦同学接触到英文版《安徒生童话》,便被其中简单而美好的故事情节所感动,为之着迷。后来他又读了德文和法文版的《安徒生童话》,越读越发现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
(叶君健在剑桥大学和丹麦同学合影。)
叶君健认为,要把《安徒生童话》介绍给中国儿童,就必须学习原汁原味的丹麦文。
于是他利用寒暑假前往丹麦,住在同学家,研究安徒生,参观他的故乡,学习丹麦文,寻找最权威的丹麦文版《安徒生童话》。从1947年开始,他便在剑桥大学利用课余时间翻译《安徒生童话》了。
(1949年,叶君健在回中国的邮轮上。)
1949年,叶君健和著名作家老舍(老舍曾是叶君健和夫人苑茵的证婚人),一起回到中国。他们在海上摇曳了三个月,终于在天津海域登陆上岸。
叶君健也带着他认为的最好版本的丹麦文《安徒生童话》回到中国,在工作之余继续翻译这部16卷、168个故事200万字的鸿篇巨制。
1953年,第一版叶君健翻译的中文版《安徒生童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从此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
(1953年发行的第一版叶君健翻译的中文版《安徒生童话》,书中留存着他的笔记。)
此后,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几个名篇出现在几代中国人的语文课本、课外读本中,包括《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等。
安徒生用40多年创作了168篇童话故事。叶君健治学严谨,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他又重译,加导读、引介、评论等,从修订到改版,再到发行,也持续了40年之久。
安徒生童话超越了时间,跨越了文化,即使是200年前所写,在今天看来也丝毫不过时。叶君健也以个人魅力和创造性翻译的中文版《安徒生童话》,在中国与丹麦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纵观全球500多个版本的《安徒生童话集》,丹麦汉学家们认为,叶君健翻译的中文版是最优秀的。“只有中国的叶君健,把安徒生当作一位伟大的故事创作者,只有他才翻译出了作者的诗情画意和想要表达的幽默感。”这是来自丹麦专家的赞誉。
(叶君健在丹麦哥本哈根小美人鱼塑像前。)
1988年,为了表彰和感谢叶君健的贡献,丹麦女王授予他"丹麦国旗勋章",使他成为全球安徒生译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安徒生与叶君健作为作者与译者,因同一部作品先后获得同样勋章,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成就了世界文坛的一段佳话。
从剑桥学者到布隆斯伯里学派的中国君子
在剑桥大学作研究期间,叶君健仍坚持宣传中国的理念和救国思想,在国际社会流传。他还用英文创作了多部关于中国的小说,成为英国社会备受尊崇的中国作家。
其中他所著的《山村》被英国书会评为1947年"最佳书目",引起了欧美读者极大关注,并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在20多个国家陆续出版,还受到毕加索、居里夫人和阿拉贡等西方社会著名人士的青睐。
(叶君健用英文创作的小说《山村》被英国书会评为1947年7月的“最佳书目”。图为英语、世界语和西班牙语版小说《山村》。)
(左起)捷克、斯洛文尼亚、瑞典语版《山村》。
叶君健194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被评为英国“优秀文学作品”,是面向读者的“推荐书”之一;19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雁南飞》,被英国收入“当代名著丛书”。
(叶君健的部分作品。)
著名的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当时也是叶君健的“粉丝”,后来也成为他的好朋友,正是因为叶君健的劝导,韩素音回到中国,开始与中国相关的文学创作。
(著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左一)和叶君健夫妇在一起。)
因为叶君健的文学影响力,他被很多英国文学、文化界领军人物赏识,成为著名的布隆斯伯里学派(Bloomsbury Group)唯一接纳的中国作家。
布隆斯伯里学派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以伦敦布隆斯伯里地区为活动中心的、囊括各领域精英的团体,包括作家、画家、科学家、政治评论家、经济学家、文学批评家、哲学家、记者、编辑等,他们大都来自牛津或剑桥大学,文化修养很高,对学术提出极“高标准”的要求,这些共同特点使他们成为一个学派,即“布隆斯伯里”学派,被誉为英国和西欧文化的“精华”,对西方文化学术界产生过重大影响。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哲学家和评论家路威士·狄更生、作家E.M.福斯特等都其成员。
(叶君健(右一)在英国。)
1981年7月,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刊登了一篇题为《布隆斯伯里学派的一位中国君子》专题报道,专门介绍这位穿梭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大师。
文中说:“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章节在叶君健这个人物身上显现出来了。他是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的外甥朱利安·贝尔的朋友。当奥登(w.H.Auden)和伊栗乌德(ClIristoph lsherwood)于1938年在中国访问的时候,他给他们介绍过中国抗战的情况。在40年代后半期的那几年间,叶君健成为了布隆斯伯里和剑桥一位人所熟知的作家。就是在剑桥大学时,他用英文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成为好几个刊物的撰稿人。
这些作品都是用英文写的。他那直率流畅、抒情的笔调,更接近于杰克·伦敦和早期的高尔基,而不像布隆斯伯里学派的那种下意识的淋漓描述。他的故事以异国情调和艺术手法抓住了读者。他的短篇集被评选为英国书会的推荐书,他的第一部长篇《山村》被评选为当年的‘最佳作品’。马迦莱特·兰妮(Margaret Lane,注:英国记者、传记作家和小说家)和瓦尔特·亚伦(Walter Allen,注:英国文学评论家、小说家)称赞他的才华。看来叶君健要成为一位英国作家了,但是他的心(以及他写的题材)却是在中国。 ”
叶君健用文字架起的不仅是文学的桥梁,更是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双向文化桥梁:
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1949年回国后,叶君健创办了大型英法文杂志《中国文学》,并担任执行副主编,茅盾任主编。25年间,他向世界推介了2500万字中国文学作品,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
(叶君健主编的英法文杂志《中国文学》封面。)
叶君健是第一位把毛泽东诗词、著作翻译成外文,并且在国外出版的翻译家,现在《毛泽东诗词》在世界上近二十种文字版本,都是根据他的英译本转译的。同时,他也系统地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推向了世界舞台。
(叶君健(左四)二十世纪50年代访问日本时,与(右起)茅盾、巴金、刘白羽、冰心在一起。)
与此同时,他翻译的大量欧洲文学作品,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
通晓12种语言的叶君健,以其非凡的语言天赋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搭建起一座双向通行的文化桥梁,成就了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主讲人叶念伦教授为中欧书院题词:
线上讲座时间:2025年6月5日星期四
首播平台:中欧书院平台
Bilibili:中欧书院
YouTube:中欧书院
“欧洲时报”平台:
英伦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Youtube、视频号
往期中欧书院回顾:
(英伦圈综编,编辑:欧洲时报记者严振羽、王子璇,转载请注明。)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经”)秉持“以报道德国经典,成报道德国经典”这一宗旨,立足德国,辐射全欧,服务华人,是德国有关新闻资讯的主要微信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