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图索骥”,字面意思是按照图形寻找良马,形容按照线索寻找需要的东西,比喻办事太过教条,不知变通。成语出自《汉书·梅褔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需求,马的作用越来越得以凸显,于是养马、相马便也成为了一门重要学问。
郜国有个叫孙阳的人,他便是以相马为业。当时,人们对于马的了解尚为粗浅,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深入研究、发现规律,摸索着前进。孙阳极为善于学习,《吕氏春秋·精通》便评价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
凭借着不断的实践摸索,孙阳的相马技术突飞猛进,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孙阳游历各国相马,最终来到了秦国,秦国本就是以养马为业,再加上常常与游牧民族作战,因而十分重视骑兵的发展,故对养育马匹、选择良马十分重视。
孙阳来到秦国后,很快便获得了秦穆公的重用,孙阳以监军少宰的职位追随秦孝公南征北战,除了相马、荐马之外,还向秦国推荐了九方皋等贤能之士,为秦穆公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秦穆公以传说负责管理天马的星宿名“伯乐”为名,封孙阳为“伯乐将军”。
随着孙阳相马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渐渐忘记了他的本名,而以其封号“伯乐”相称。
![]()
随着孙阳逐渐老去,为了不使自己的一身本领失传,他对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总结,最终形成了相马著作《伯乐相马经》,希望人们能够照此寻找良马,不使千里马被埋没 。
相传,孙阳有个儿子,也希望自己能像父亲那么厉害,因此将父亲的《相马经》背的滚瓜烂熟。一次,他出门看到一只大癞蛤蟆,想到《相马经》中里有“隆颡跌日,蹄如累曲”之语,便认为自己找到了千里马,于是将癞蛤蟆带回了家,对父亲说自己找到了千里马,结果引的伯乐哄堂大笑。
这个故事看起来十分荒唐,但道理却显而易见,后世的梅褔便曾以此抨击朝政。
![]()
梅褔,字子真,西汉中后期九江郡人,少年时曾求学长安,精研《尚书》和《谷梁春秋》。梅褔初为郡文学,后补为南昌县尉。
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外戚王莽获封新都侯。当时,大司马王凤专权,王氏外戚多在朝廷担任高官,而当素来忠直的京兆尹王章,因为讥讽王凤而被处死后,再也没有人敢再弹劾王氏,以致朝廷几乎沦为了王氏的私权。梅褔见朝局混乱、民怨四起,于是不顾自身安危,以县尉之身上书朝廷。
![]()
梅褔在奏疏中抨击了朝廷多项弊政,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在人才选拔方面,梅褔认为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就是因为从民间选拔了大量寒门士子入朝,而如今外戚当道,与夏商周时期按照血缘关系任命官员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梅褔在奏疏中说道,“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意思是说,如今不遵循成就霸业的汉武帝的做法,却要用夏商周三代选举人才的做法录用当代士人,这就像按照伯乐画的骏马图,到市集上寻求千里马一样,自然不可能得到,这难道不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吗?
![]()
梅褔不仅指出了朝廷的弊政,而且言语中直指王氏专权,权势凌驾于君主之上,迟早会给家族招来灾祸,甚至以霍光的下场来警告王凤。面对梅褔的猛烈抨击,王凤大为恼怒,斥道,“边部小吏,妄议朝政”。
梅褔数次上书,却始终得不到皇帝的召见,意见也得不到采纳,心知朝廷已经没救的他,心灰意冷之下挂冠而去。辞官之后,梅褔最初隐居于南昌城郊之南,每日读书垂钓,倒也怡然自得,而他钓鱼的湖泊后来便被称为了梅湖。
![]()
汉平帝元始年间,时常关注朝政的梅褔料定王莽必然篡政,于是隐居于南昌西郊飞鸿山学道,遁避尘世,后人因此将飞鸿山改称梅岭,又立梅仙观、梅仙坛、梅尉宅以祀之。王莽篡位后,梅褔担心遭到报复,于是又离家去了海昏(今江西永修),最终卒于吴门(今永修吴城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