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严厉的法官,它手持名为"评判"的利刃,日复一日地在灵魂深处刻下"应该"与"不该"的戒律。但这把刀最锋利的一面,永远朝向自己。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扮演着“评判者”的角色。评判,是对人或事物作出好坏、对错、是非的价值衡量。可你是否想过,这把看似用于衡量外界的标尺,有时却会调转方向,狠狠刺向我们自己?
回望成长历程,我的内心仿佛住着一个严苛的“审判官”。年幼时,在我的认知里,孩子被简单划分成两个阵营:听话懂事、从不惹麻烦的是“好孩子”;调皮捣蛋、让父母操心的则是“坏孩子”。在学业方面,努力学习、常被老师夸奖的就是优秀,而成绩不佳、遭受批评的便成了“失败者”。这样的二元对立思维,看似契合大众的价值标准,却悄然埋下了隐患。
小学四年级的那次考试,成了我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阴霾。一直稳居班级榜首的我,在期末考试中意外失利。预知到排名会大幅下滑的那一刻,恐惧瞬间将我淹没。我不敢踏入学校,不敢面对老师失望的眼神和同学的窃窃私语,在我心中,“考得差”就等同于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而我无力承受这份沉重。
到了初三,学习压力如潮水般涌来。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新增的学科以及激烈的竞争,我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曾经勤奋刻苦的我,开始出现敷衍、注意力涣散等状态。我厌恶这样的自己,因为这与我内心“好”的标准背道而驰。我拼命抗拒这些负面状态,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在自我否定与现实的拉扯中,陷入了抑郁的深渊。
步入职场后,这种严苛的评判思维依旧如影随形。我将“认真、勤奋、上进”视为值得追求的优秀品质,把“颓废、摆烂”归为不可取的负面行为。当我主动加班时,便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可一旦状态不佳,没能完成计划,或是偶尔刷手机、发呆,自我谴责便会如潮水般袭来。
自律、上进固然是值得推崇的品质,但当我们用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将一切行为简单划分为“对”与“错”,就如同给自己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每一次不符合标准的行为,都会引发内心的批判,负面情绪也随之滋生,让原本美好的生活蒙上阴影。
想要打破这种困境,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内心的评判标准。不妨尝试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否努力,都可以,没有绝对的对错,我选择,我承担。”当我们选择上进,就欣然接受可能收获的成果;当我们选择暂时停下脚步,摆烂放松,也坦然面对随之而来的结果。不纠结于好坏,不执着于是非,接纳每一个当下的自己。
选择躺平,承担相应的悠闲与滞后;
允许失误,收获伴随教训的成长;
接纳脆弱,发现柔软处的力量。
评判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往往会折射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担忧。当我们指责他人虚伪时,内心或许也在害怕自己被贴上同样的标签。那些发出的评判,最终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回到我们身上,限制我们的成长,束缚我们的心灵。
评判并非全然不可取,但当它成为困扰我们的枷锁,让负面情绪肆意蔓延时,我们就该学会放下内心的审判官。用宽容和接纳取代批判,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和世界。毕竟,人生本就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允许自己不完美,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放下评判不是放弃标准,而是将"好与坏"的独裁统治,转化为"适合与否"的民主协商。就像园丁明白,玫瑰不需要批判荆棘,森林不审判落叶,每个生命阶段都有其存在的正当性。
下一次当内心法官举起法槌时,或许可以轻声询问:这个评判,是在滋养我的生命,还是在修剪灵魂的枝叶?答案,往往藏在问题产生的那个裂缝里——那里正透进第一缕自由的微光。
作者 | 心理小迷
排版设计 | 顺子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渡过联合陪伴社群简介:
本团队陪伴者都有着自身的体会和经验,有丰富的和孩子沟通的能力,涉及亲子沟通、用药等各方面困扰。一切从问题出发,按照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着眼于实际,找到切实解决孩子问题的实用方法。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创造奇迹。
扫描二维码加客服微信后申请加入社群。
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探索青少年抑郁解决方案,关注获取更多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