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崇川濠河盆景园 图源:视觉中国
万里长江入海处,是南通。江与海的相拥,成就了南通这片包容开放的神奇土地。南通拥有沿江岸线166公里,沿海岸线206公里,是江苏唯一兼具江海岸线的城市,堪称“江海都会”。
![]()
江拥海抱沙洲成陆
从公元5世纪到20世纪初,南通经历了四次大的海陆变迁。
河流孕育文明。河口、江口、海口,从来都是天之赐予。万里长江一路奔腾向东,在扬子江段流速减缓,在江与海的共同作用下,大量泥沙在此堆积,历经千年,聚沙成洲,进而连成一片,孕育出广袤而富饶的江海平原,成为中国版图上较为年轻的三角洲平原。
从公元5世纪到20世纪初,南通经历了四次大的海陆变迁。
第一次沙洲并陆。早在6500年前,长江北岸古沙嘴的扬泰岗地已经成陆。汉代,长江口北岸的古沙洲群逐渐扩大形成扶海洲,与向东伸展的扬泰岗地不断靠拢。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扶海洲与扬泰古沙嘴并接。
第二次沙洲并陆。南朝梁时期,长江口北侧出现了一块较大的沙洲——胡逗洲。胡逗洲又被写作胡豆洲、壶豆洲,最早出现在《梁书》中。唐朝初年,胡逗洲已经成为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5公里的江中岛屿,与北边的大陆还有横江相隔,上居“流人”,煮盐为业,唐时设盐亭场。今天南通主城区大致就在胡逗洲的范围内。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代天佑年间,胡逗洲北边的横江逐渐淤塞,沙洲与大陆相连。
第三次沙洲并陆。唐时与胡逗洲同时在长江口存在的还有南布洲、东洲、布洲。随着胡逗洲的不断扩展,10世纪时,南布洲与胡逗洲相连,东洲和布洲逐渐并连,形成海门岛,位于长江口外的海中。11世纪中叶,胡逗洲向东扩展与海门岛相接,形成通吕水脊,长江北岸扩展到今天的启东东部沿海一带。至此,今南通市范围的陆地除三余一带还是一个马蹄形海湾外,其余都已基本形成。
第四次沙洲并陆。清朝中后期,海门境内的新涨沙地与大陆相连。清嘉庆以后的百余年时间里,三余一带的马蹄形海湾逐渐涨积成陆,清末大规模的废灶兴垦,加速了这一海湾由海成田的速度。
![]()
▲南通通州湾黄海 图源:视觉中国
长江带来的大量泥沙培育了这块沃土,但有时长江主泓向北摆动,也给南通带来灾难。元朝末年至清朝初年,形成于后周至宋代时的古海门县境内的土地大面积坍没江中,人民流离失所。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基本形成今天海门市的区域,而今天的启东则是于20世纪初才基本形成的。
沙洲并陆的过程,亦是南通行政建制不断调整的过程,至今保存的许多地名中,我们仍能感受到江海相会的磅礴力量。早在汉代,南通便设有诸多县,宁海、蒲涛、海安,如皋……这些县名表达了为生存而奋斗的人们祈望海晏河清般的安宁。
明代嘉靖《通州志》记载,“海绕东北,则通辽海诸夷;江绕西南,则通吴越川广”,可见江海门户南通的地理优势。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南通具有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成为长江沿线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
▲南通濠河景观 图源:图虫创意
江风海韵璀璨明珠
以江海文化为特征的南通地域文化,是长江文化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江海在此交会,不仅带来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还汇聚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以江海文化为特征的南通地域文化,是长江文化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青墩遗址——文明曙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掘的青墩遗址,是南通文明的曙光初现。青墩文化,与长江下游南岸的良渚文化交相辉映,交融共生。5000多年前,南通先民们已进入氏族公社阶段,他们火耕水耨,饭稻羹鱼,开始了定居生活。先民们构筑干栏式建筑,用来居住,从事渔猎、采集,开始了原始蓄养和农作。他们捕猎麋鹿等野畜,捕捞鱼、蚬等水生动物,饲养猪、狗、牛等家畜。青墩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炭化稻,证实了地处江海之地的南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处于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圈。
盐棉之利——文明之花。盐是大海的馈赠。在沙洲并陆的过程中,南通先民勇立潮头,向海而生,在盐碱地上把草荡、海水等天赐之物变成晶莹的盐粒。从那时起,盐业就一直是这块土地上重要的产业,盐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交融,齐头并进,拓宽了江海文化的历史维度。宋代的通州城已经初具规模,盐业机构利丰监下辖八大盐场,物产丰饶。自范仲淹以后,捍海堤不断修缮,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屏障。州学带动社学、义学,盐民的子弟踏上科考之路,文教愈显昌盛。明清时期,南通以上等的海盐扬名全国,通属各大盐场一直是淮南盐场的重要基地。
![]()
▲南通文峰塔 图源:图虫创意
明清时期,南通因有沿海地理位置培育出大批熟悉航线、技能高超的船工,出现造船业和海运业,南通的舟师船商勇于冒险、创业奋斗,逐步发展为实力雄厚的沙船船帮,在江苏海运体系中独占鳌头。“水上集帆樯。桃浪划开篙历乱,柳风吹起綄飘扬。十里棹歌长。”东西南北往来的船只不绝如织,江海交会处,一派繁忙景象。
新新世界——近代典范。一座城,一个人。如今徜徉于江海大地,我们仍能亲身感受到,一百多年前,先贤张謇以“做一分便是一分”的强毅之力,开创出的诸多第一。在清末民初“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张謇虽高中状元,却没有选择在仕途中平步青云。经历甲午战争的惨败,张謇毅然回到家乡南通,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付诸实践,使南通从一个偏僻县邑转变成一个名闻遐迩的近代工商业城市,成为民国模范县。张謇在南通所缔造的“新新世界”,是近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一个标本,让江海明珠南通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
▲沪通长江大桥 图源:视觉中国
通江达海风云际会
南通滨江临海,虽有舟楫之便,但也曾受困于江海之阻。
从“难通”到“好通”。刊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的《天下路程图引》一书中,汇集了明代水陆路引一百条。其中,记载到南通的水陆路引仅有两条。一条是苏州至通州,从苏州蠡口走水道至常熟、福山,在福山上江船,过江至江北任港,进入南通城。历史上,南通的对外出口一直以西部沿江港口为主,除任港外,姚港、天生港、芦泾港等港口在清代至民国时期基本上是从江南过长江来南通的登岸处。第二条水陆路引是从扬州至通州,这是长江以北地区来南通的主要通道。
南通滨江临海,虽有舟楫之便,但也受困于江海之阻。直到本世纪初,南通人外出还是乘江轮为主,南通港曾经也是人头攒动,一票难求。何时能有跨江大桥,何时能通铁路,连接起四面八方,成为南通人民长期以来的渴望。
2008年苏通长江大桥通车,成为南通的第一座跨江大桥。随后,崇启大桥也建成。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通车,南通正式接入中国高铁网,从曾经的“交通末梢”变成了现在的“交通枢纽”,铁轨连接起祖国东部的江北江南。如今,除已建成的三座过江大桥外,已正式开工建设的还有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即将开工的有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城际铁路,“八龙过江”指日可待。从过去“有江无桥”“有海无港”,到如今大桥、大港、大通道次第圆梦,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加速形成。南通不再“难通”,往南更“好通”。
![]()
▲苏通大桥是一座特大型斜拉桥,是南通市跨越长江的主要通道。 图源:图虫创意
从“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1984年,南通成为全国第一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步入发展快车道。从长江岸线到黄海之滨,国际化气息浓厚的发展热潮席卷整个江海大地,不仅提供了巨大的投资增量,更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大拓展了南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高度和厚度,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追江赶海的江海儿女再次成为改革的弄潮儿,披荆斩棘,擎旗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江海大地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的南通,奋力建设江苏开放门户。
“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江海交汇处,江山如此多娇。
![]()
▲江苏南通市,长江里南来北往的货轮。 图源:图虫创意
![]()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旭辉
美术指导:崔玮
美编:程晓新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3年第3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