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其实,像城管,包括很多处罚者这种角色,很多人提起来都觉得带点“压迫感”,但关键是怎么做事。
你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还是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很多时候,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句话,是胖胖的一个感慨,感慨的点不在于这个事多大,而在于,这事,说明“做法不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我们总说城管、执法,很多时候说得就像是在说“洪水猛兽”。但真的是这个岗位本身有原罪吗?
不是的。
问题的关键是:你这个角色,是选择做一个解决问题的人,还是制造矛盾的人?是选择和百姓对着干,还是一起把事情做好?
所以胖胖想跟大家聊的,是今天刷到一则来自极目新闻的报道:
5月30号,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城市管理执法局的暖心之举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城区楚天路农贸市场路段,以往商贩摊位杂乱无章,看起来像“杂物堆”,行人常常得绕行,既不方便,也存在安全隐患。
面对这个问题,巴东县城管执法局没有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而是动了脑筋。他们定制了100个环保竹篮,免费发放给摊贩。这些竹篮不仅统一了外观,而且每一个都有编号和标签,并与摊贩的信息登记卡一一对应,方便管理。
更关键的是,竹篮的设计非常贴心:宽度和台阶一致,不影响通行,既方便摊贩经营,又保障了行人安全。
他们还借“菜篮发放”之机,在百步梯划定了“潮汐式”经营区域。什么意思?就是早上7点到9点、晚上5点到7点可以摆摊,其它时间就要清场,做到人走场清地净。
结果呢?投诉量环比下降了42%。
市民说得特别直白:“现在摊位整齐干净,买菜像逛超市。”不仅如此,城管局还打算继续搞“星级摊位评选”和“商户课堂”,让管理更有温度、更有专业性。
所以“城管执法”这事,不是非得“刚”才能立威。
很多人对城管的第一印象,是制服、是罚款、是搬摊,是“你别在这儿摆!”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特别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这些年,我们看到太多用“整治”为名,搞一刀切的行为。
什么“不许出摊”、“限时限地”,甚至“没证就罚”、“没注册就赶”。
理由当然都很正当:
为了市容市貌、为了交通顺畅、为了安全秩序。但问题是——你要怎么做,老百姓才会信服?
你说摆摊乱,那你能不能想办法让人家“有序地摆”?你说占道经营危险,那你能不能创造条件让他们“安全地卖”?
这就像带孩子学习。你光喊“别玩手机,去学习”,孩子不听;但你陪着他一起规划时间,安排目标,他反而愿意跟你合作。
管理,从来都不是压得越狠越有效,而是你有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你像为什么这个“竹篮子”办法好?
因为它是从现实出发的“人性化设计”。
巴东县的做法,聪明在哪?在于他们不是坐在办公室拍脑袋说“禁止摆摊”,而是走到问题发生地,看到实际情况,想办法做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这个竹篮子,说白了,它就是个工具,但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思路。
它是秩序的外壳,但也是尊重的形式。
你告诉摊贩:“我不是要让你别干活,我是想帮你把这个摊子弄得更整齐一点、更安全一点。”
你告诉市民:“我们也在管,但我们不是乱罚款、抓人,而是在用合适的办法,把秩序建起来。”
这样一来,摊贩不会抵触,市民不会抱怨,管理者也不用像打地鼠一样天天出动执法队。
这叫“用管理代替驱赶”,这叫“把治理当成服务”,这叫真正的“城市温度”。
当然,胖胖还注意到了一点:
这次城管还推了“潮汐式经营区”,什么概念?就是规定出摊时间,像潮水一样,有来有去,有序运转。
别小看这个制度,它其实正好踩在了两个关键点上:
一个是摊贩的需求,很多小商贩本来就是利用早晚高峰出来卖菜、卖早点,他们并不指望全天都能占着摊位。
另一个是市容秩序的需要,中午、下午时段清场,城市干净了,交通通畅了,行人不被干扰了。
这就是“平衡”。
给出边界,但这个边界是弹性的、是照顾多方利益的。不是“禁止”,而是“引导”。不是“堵死”,而是“疏通”。
而这种规则之所以能推出来,其实背后离不开一点:
理解老百姓的生活节奏,信任他们是在努力谋生,而不是来添乱的。
像胖胖看到后面新闻说,巴东县还打算推“星级摊位评选”和“商户课堂”,我当时一下子脑海里蹦出一个词:这不是“执法”,这是“共建”。
你想啊,什么叫“星级摊位”?
就是你不仅仅是来摆个摊的,你还能把摊子做得有模有样,干净、整洁、热情、有服务感。
而商户课堂呢?就是教你怎么摆得更好、卖得更有竞争力,也教你一些法规常识、沟通技巧、甚至简单的财务知识。
说到底,这些摊贩不是“城市的脏乱源头”,他们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烟火气,是经济的一部分,是生活的色彩。
你给他们尊重,他们就能成为“好摊贩”;你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成为“好市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现在很多人对“治理”这个词的态度是两极分化的?
一方面大家希望社会有秩序、城市更整洁,但另一方面又对“执法”“治理”这类字眼本能反感。
为什么?因为大家怕“治理”会变成“一刀切”。
怕本来是在努力生活,却被贴上“违法”、“违规”的标签,怕一刀切、怕高压执法,怕规则出来之后没处讲理。
但像巴东县这样做,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管理是可以有温度的,执法是可以带笑容的,城市不是非得靠驱赶才干净。
一边是统一的菜篮子,一边是潮汐时间段,再加上鼓励学习、优化服务,这样的城市管理,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这不是“严”,这是“善”;这不是“管”,这是“帮”;这不是“管理”,而是“共赢”。
其实当大家能把一个城市的管理逻辑,变成“理解+尊重+合作”,大家自然愿意配合。
这一百个菜篮子,看起来只是城市里的一个小小尝试,但它带来的,是关于治理理念的巨大转变。
愿这样的“城市温度”,越来越多,愿我们的城市,不光有高楼大厦,也有小摊小贩的一席之地。
我们要的,不是赶尽杀绝的城市,而是人人有处落脚,事事讲理通情的生活。
这,才是一个真正宜居的城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