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这是朱自清自己改的名字,也是一辈子坚持的做人原则。
很多人认识朱自清,是因为那篇感人至深的《背影》,文字朴实,却让无数人读懂了父爱。
然而,朱自清的一生,比《背影》更苦、更沉重。他31岁那年,第一任妻子去世,留下五个年幼的孩子,他一个人辛苦拉扯。
![]()
后来再婚,又和第二任妻子一起,养育了八个孩子,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到了晚年,他因拒绝接受带有政治意味的“美援面粉”,坚持吃粗粮,最终导致胃病恶化,胃穿孔而去世,年仅50岁。
那他为什么宁愿饿着肚子,也不肯吃救济粮?在战乱不断的年代,他又是怎么撑起八口人的家?
![]()
“背影”之外,还有怎样的朱自清?
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江苏连云港人。他的家庭属于那种“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家境不算贫寒。
从小,他就在父亲安排下接受私塾教育,14岁进入新式学堂,后来一路读到北京大学。
![]()
值得一提的是,他原名“朱自华”,在求学途中主动将名字改为“自清”。这个名字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意思是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清白。
可以说,从青年时代起,他就立下了做人做事的底线。他不仅主修哲学,还对文学充满兴趣。在大学时期,他便发表了诗歌,参与文学社团活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
![]()
他大学毕业后,生活并不轻松。由于要养家糊口,他从杭州教书到扬州,再到上海辗转任职。薪水有限,压力沉重。
他的父亲也因为离职没了收入,一家老小的生活,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很多人以为朱自清和父亲关系亲密,其实并非一直如此。
![]()
由于生活观念不同,他和父亲曾有长达五年的冷战。那段时间,家道中落,父亲赋闲在家,家中经济重担全落在他身上。
他不仅要养自己的小家,还要供整个大家庭的开销。父子之间矛盾激烈,以至于他曾带着妻儿离开扬州,搬到上海另谋生路。
![]()
直到有一天,他收到父亲写来的信,信中说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提笔吃饭都困难。
那晚,他回忆起父亲曾在火车站为他送行、翻月台的情景,思绪万千,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背影》。
这篇散文让父亲泪流满面,也让两人多年积怨彻底化解。
一个人,撑起八口人家
![]()
他的第一任妻子武钟谦是一位传统女性,文化程度不高,但勤劳善良。
她在婚后生育了六个孩子,其中一个早夭。随着孩子的增多,家庭负担越来越大。
朱自清为了维持生计,四处奔波讲学。尽管如此,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拮据。
身体的疲劳与精神的压力交织在一起,他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
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因长期操劳而患病,最终病逝。那一年,朱自清三十出头,家中还留下五个年幼的孩子。
![]()
他必须一人承担起照顾孩子、教学写作和维持家庭的责任。
没有保姆,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他选择亲自照料家庭。他的日子从未轻松,但他从不逃避。
后来,他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陈竹隐,一位接受新式教育、有志向的女性。
朱自清向她坦白了自己的境况,有五个孩子,家庭开支沉重,自己身体也不好。
![]()
陈竹隐并未因此退却,两人相识后逐渐建立起感情。他们的结合并不是因为轻松愉快,而是一种彼此理解和承担的决定。
婚后,他们又有了三个孩子。这个八个孩子的大家庭,生活依旧拮据。
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收入微薄,房子狭小。为了让家人生活好一些,他省吃俭用,有时连最基本的营养都难以保证。
![]()
陈竹隐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承担起了所有家务和育儿工作。
朱自清则在教学、写作之余尽量帮助妻子,努力维持一个尽可能正常的家庭氛围。
拒绝面粉:写下人生最后的尊严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南迁,先到长沙,再到昆明。
那是一段艰难的流亡岁月,物资匮乏,教学环境恶劣,生活成本却节节高升。
![]()
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教学和写作。在昆明,他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身兼数职,工作极为繁忙。
他的胃病此时也逐渐加重,经常胃痛难忍,却没有条件得到妥善治疗。
在艰苦环境下,他依然创作不辍。他不是那种只为名利而写作的作家,他写作,是为记录时代,也是为支撑家庭。
![]()
他发表《你我》《欧游杂记》等作品,文章没有宏大叙事,却细腻真实。
他不刻意渲染苦难,也不抒发激昂的情绪,而是平实地记录所见所思。这种风格,后来成为他散文的标志。
到了1948年,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严重,百姓生活困苦,知识分子更是入不敷出。
美国政府向中国提供“援助”,其中包括向高校提供“美援面粉”。
![]()
这些面粉表面是人道援助,实则有着政治背景。朱自清与其他几位北大、清华教授一同签名,拒绝接受这份援助。
他的决定引起很大震动。当时他身体已非常虚弱,胃病严重,医生一再建议他补充营养。
他家里也早已陷入困境,八个孩子的口粮都成问题。
![]()
但他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个教师,一个中国人,在国家主权和个人尊严之间,不应该退让。
他拒绝的是外来势力以援助为名的控制,也是在坚持一个人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拒绝接受援助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病情迅速恶化。
那一年夏天,天气炎热,他因胃穿孔送往北大医院抢救,无力回天,最终在1948年8月12日去世,年仅50岁。
![]()
他的死,并没有引起轰动。他走得悄无声息,像他一生那样低调和克制。
可他的坚持与风骨,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清华大学为他举行追悼会,许多学生与同仁含泪送别。
他们知道,朱自清不是一个普通的教授,更不是一个只会写文章的人。他是一个真正把理想与人格活出来的人。
![]()
结语
朱自清不是高高在上的文豪,也不是书斋里的学者。
他是八个孩子的父亲,是贫病交加中的知识分子,是动荡年代的一根硬骨头。
他没有“投机取巧”的聪明,也没有“左右逢源”的处世技巧。
![]()
他只是守住了两个字——“自清”。
这一生,他活得清白、辛苦,也活得体面、挺直。
他的文章打动人心,他的选择,更让人敬重。真正的大师,不只写文章,更用一生书写人格的力量。
信源:北青网2022-07-22《朱自清为钱所困原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