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续43个月的下跌,远超全球房地产危机平均38个月的调整期,而真正的底部似乎仍在迷雾中。
“房地产市场今年有望逐步趋稳,但正式趋稳可能要等到2026年。”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今年5月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如是说。
他的声音平静,却道出了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漫长调整周期。
近几个月,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量出现连续回升,部分核心城市房价环比小幅上涨。但市场整体依然脆弱。
摩根大通最新研究报告揭示了更为复杂的现实:
尽管下跌时间已超国际平均水平,但从跌幅、租售比、房价收入比等指标综合判断,中国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仍未触底。
2024年四季度,中国核心城市房地产成交量连续3个月回升,似乎带来了市场回暖的希望。上海新房价格甚至自2022年6月以来连续30个月环比上涨。但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市场现实。
根据摩根大通的分析,中国房价已连续下跌43个月,远超全球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危机期间平均38个月的下跌时长。时间维度上,调整周期已足够长,但时间本身并不能定义底部。
市场分化日益加剧。朱海斌指出:“目前一二线与三四线城市的表现分化比较明显,一二线城市企稳迹象可能更加明显,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的库存过高,供应过剩,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真正稳定。”
官方数据显示整体房价跌幅为17%,低于全球平均23%的跌幅水平。但这一数字掩盖了地区差异。一线城市实际市场跌幅远超官方数据——北京、上海达到25%-30%,深圳甚至高达35%-40%。
房价何时触底?摩根大通从四个关键维度进行了剖析。
租售比指标揭示了中国房地产的估值困境。中国平均租金回报率仅为2.6%,显著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4.9%的水平。一线城市更为严峻:广州1.3%、深圳1.5%、北京和上海1.6%,均远低于全球一线城市平均3.1%的水平。
房价收入比同样显示失衡仍在持续。全国平均为6.3年,看似接近合理区间,但一线城市高达15年,超过全球主要城市11年的平均水平。若包含香港,中国一线城市在全球高房价城市中的占比更高。
库存问题尤为棘手。截至2024年3月,中国共有23亿平方米的新房库存,去化周期约29个月。更严峻的是,市面上超过30%的库存是“死库存”——位置偏远、户型差、质量差,短期内难以卖出。一些在建项目未来也会有约20%转为死库存。
销售底部临近但尚未到达。不同测算方式得出的底部区间为6-7亿平方米/年,而2025年预计商品房销售面积约8亿平方米,仍高于底部区间。量价均有进一步下行压力。
面对市场下行,政策制定者似乎陷入两难。2025年二季度被广泛认为是房地产政策集中发力的关键窗口期。住建部明确要求落实“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的政策组合。
但摩根大通对政策效果持谨慎态度,尤其对放开一线城市限购的可能性。该机构认为这一政策出台概率低,且即使出台,对市场复苏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加剧二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
逻辑在于:一线城市购房需求以自住为主,受户口限制;投资客则因租售比低缺乏动力,叠加人口上限政策,难以通过限购放松刺激需求。政策依赖度高,但短期强刺激政策出台可能性较低,行业调整将呈“慢磨底”特征。
毛振华教授提出了另一个政策方向:“适时放开北京、上海等标志性城市的限购政策,释放需求潜力、提振市场信心。”他认为这些标志性城市的房价企稳将对全国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房地产持续下行是否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摩根大通给出了相对乐观的评估。
一个关键现象是:2021年以来居民持续提前还贷,新增贷款难以填补缺口,反映居民杠杆能力触顶。但银行体系展现了一定韧性——房地产贷款规模收缩,叠加国有银行体系支撑,短期内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低。
风险隔离机制也在发挥作用。在预售制度下,居民承担了烂尾楼风险,成为房地产危机的“第一道防火墙”。这种机制虽然残酷,但客观上保护了金融体系。
民营房企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头部50家民营房企生存状况堪忧,行业出清加速,凸显房企债务与经营压力。2024年4月的新房开工量从2019年的历史高点下降了69%。
开发商违约数量创下历史记录,导致他们整体拿地开工量剧烈下滑,反而减少了未来供应。瑞银的林镇鸿指出:“由于大多数民营房企失去了融资渠道,他们绝大多数已停止购买土地和建造房屋,从而进一步减少了供应过剩。”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正朝着一个新平衡点迈进。2025年可能见证几个重要变化。
现房销售占比提升成为趋势性转变。2024年1-11月,中国商品住宅现房销售面积占比升至约26.5%,较2023年全年高7.73个百分点。克而瑞研究中心称,2024年以来全国至少30个省市发布推进现房销售试点相关文件。
“好房子”供应放量是另一重要趋势。中指研究院调查显示,居民对“好房子”有诸多期待,如户型方面更加关注全明设计及灵活改造空间。随着更多高品质住房进入市场,改善性需求有望得到释放。
政策效力逐渐显现需要时间。朱海斌指出:“去年9月以来,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举措,包括房地产市场发展新模式等,但房地产市场正式趋稳或将在明年。”
瑞银的林镇鸿给出了一个具体时间点:“预计2025年6月,中国房地产价格和新开工量将趋于稳定。”他的乐观源于供应减少:“复苏的关键还是看供需改善。由于这两年房企违约数量已创下历史记录,这导致房企整体拿地开工量都剧烈下滑,减少了未来的整体供应。”
上海某高端楼盘售楼处里,看房者比去年多了不少,但真正签约的人依然寥寥无几。一位中年夫妇在样板间徘徊良久,最终还是摇头离开:“再等等,感觉还没到底。”
他们的直觉与数据不谋而合。租售比、房价收入比、库存去化周期等指标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真正的市场平衡尚未到来。
摩根大通的报告末尾留下了一个时间点:2026年可能才是真正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仍需穿越最后一段黑暗隧道。而隧道的长度,取决于政策之手能否精准发力,以及市场能否在价格与价值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