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刘禾粟在采访了100个家庭后发现:
一个家庭处理事情的态度,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的幸福程度。
幸福的家庭,从不制造内耗,而是做到了这几点:
1、小事不指责,给孩子松弛感
孩子被责备时心理是怎样的?
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曾经这样形容过:
“那原本充满了歌声与欢笑的身体,突然之间就变得畏缩、紧张、一蹶不振,原本神采奕奕、热情激动的脸上覆盖了阴霾。
闪闪发亮的眼神黯淡了,恍惚地看着家长的脸,等待暴风骤雨慢慢归于沉寂。”
孩子的成长过程,确实少不了父母的批评和指导,但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过多指责反而是一种对孩子的消耗。
所以,若只是一些小错,父母不妨多展现关爱,而非评判;多展现包容,而非苛刻。
在网上,就有个小女孩在帮妈妈提西瓜时,不慎将西瓜摔碎。
女孩连忙道歉,爸爸却看出了她的自责,顺势坐下,拿起西瓜吃了起来。
妈妈也开玩笑让女儿一起吃“手打西瓜”。
吃完后,一家人又其乐融融地打扫卫生,女孩也恢复了笑容。
家,应该是让人放松、治愈的地方,而不是让人紧绷的地方。
遇事不数落,平常多宽容,孩子才能在松弛的家庭氛围中,学会乐观和豁达。
2、转换思维,与其盯着孩子的错,不如看到孩子的好
心理学上,有一张很著名的图片:
只看黑色部分,看到的就是恶魔,若只看白色部分,看到的就是天使。
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关注什么,孩子就可能成为什么。
父母总揪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就是在不断地告诉孩子:你不行。
相反,把“笨”、“懒”、“猪脑子”等负面词汇,换成“你很好”、“你真厉害”、“你以后一定很了不起”等正向反馈,孩子反而会慢慢变成你嘴里优秀的样子。
就像钟南山院士,他小时候常常逃课,学习也爱偷懒,所以成绩很差。
有次他破天荒的,考试居然考了高分。
回到家,妈妈没有质疑和嘲讽,而是真诚地夸赞:“南山,你还是行的啊!”
钟南山说:“妈妈突然发现了我的亮点,她的称赞让我有了自尊心,进而充满能量,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所以呀,父母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先修炼好自己,学会从“差评师”转换为“点赞师”。
接纳孩子,欣赏孩子,肯定孩子,孩子才能建立起自信心,在正向循环中不断进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