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江南好,莫过于前往人挤人的苏州、扬州、无锡……然而,春游江苏,还有一位江北“扫地僧”,力压江苏的一众江湖高手,这便是地理区位处于“江苏之心”的——
泰 州!
![]()
△泰州凤城河畔的三水湾。 (摄影/张宏)
因水而生的泰州,融合了江苏南北春日的豪放与婉约——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近万亩水上垛田,倾情盛放出最浩大的江苏之春;清明之后,中国最大的水上庙会溱潼会船造就最豪放的江苏之春;长江之畔,秧草包、虾仁馄饨、烧河豚等美味,更定义了中国的春日之鲜!
![]()
△一年四季,泰州各地美食不断。图片自上而下依次为:蒸螃蟹、蟹粉汤包、煮干丝、兴化年饼。 (图/黄丰、果小桃)
![]()
泰州位于江苏中部,北接仙气飘飘的盐城,东临跨江达海的南通,西与扬州一衣带水,从地理位置看,可谓“江苏C位”。
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泰兴市、兴化市、靖江市(排名不分前后,特此注明),共同组成了这座地跨长江、淮河流域的江苏春城。泰州水域面积占比超过1/5,南有长江之畔小桥流水的江南气韵,北有无数河荡湿地里盛开的春日花海,凝练了“水江苏”的春日精华。
![]()
![]()
△溱湖是泰州重要的生态之源。 (摄影/郑文才)
泰州古称海陵,今日虽不沿海,却处处是海的印记。
距今6000年前,江苏东部地区还是一片浅浅的海湾,约3500年前,泰州之北,入海泥沙形成拦海沙堤,形成纵横数百里的射阳大湖,后逐渐沉积为坐拥连绵湿地的里下河平原;泰州之南,浩荡长江在千百年间冲积出一片平坦的长江三角洲平原。泰州地跨两大平原,其风光也兼具江苏南北之胜。
![]()
△泰州地形与水系示意图,可见泰州水网的密集程度。 (制图/田东玉)
江南春光多婉约繁丽,泰州春日却以辽阔浩荡取胜。泰州春日第一名片,莫过于泰州北部兴化各处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垛田,每逢春日,油菜花开,真可谓万千花海,浮光跃金,成为江苏这片大地上最为壮丽浪漫的春日景观。
如此景观,源自人与水千年来的共相进退。兴化宋代时已有垛田雏形,明洪武年间苏中一带因战乱人口损失严重,朝廷推动大批苏州人向北移民,史称“洪武赶散”,今日泰州人仍有把睡觉称为“上苏州”(指梦中思乡之情)的说法。
![]()
△兴化水乡的油菜花海。 (摄影/郑文才)
面对人稠地少的困境,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大片的野水荒滩,千百年来,农人为抗洪疏导河道,不断将水草与淤泥堆叠成土方,开拓田野,便形成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
垛田之外,泰州湖荡无垠,平原辽阔,处处胜景。珍稀动物麋鹿周游于溱湖湿地之间,为苍茫大地点染处处生机;李中水上森林公园里“垛上有林、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内有鸟、河流回环”,更显水乡居民的匠心巧思。
![]()
△麋鹿被誉为“湿地精灵 ”,在溱湖湿地有所分布。 (摄影/薛春凤)
船,更是泰州水乡不可或缺的存在。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盐运、治洪、交通等原因开拓大量河道,与数量众多的河流湖荡共同形成稠密的水网,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水神祭祀文化,也就有了泰州春日最为浩大的盛会——“溱潼会船”。
每年清明后,在姜堰、兴化、东台三地交界处的溱潼湖畔,来自苏中、苏北的近千船只与上万船民欢聚一堂,演社戏,舞龙,扭秧歌,热闹无比。会船活动的最高潮自然是赛船。发号声响,船如离弦之箭争渡向前,仿若水泊梁山故事里的英雄好汉斗赛场景。
![]()
△溱潼会船,勇士争先。 (摄影/杨进勇)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正是兴化人,不知道这壮阔水乡是否成为他描绘梁山泊的灵感,但水确实在泰州与无数跌宕起伏的英雄故事息息相关——1939年3月,当时的江苏省政府迁往里下河腹地,依托垛田、湖荡组成的“水上迷宫”坚持抗战;1940年10月,新四军以弱胜强的黄桥战役正依托水乡重镇黄桥展开,1949年4月23日,新中国人民海军在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水乡壮阔,激荡不息。
![]()
泰州的“泰”因何而生?有人说,泰这个字是由“三”“水”“人”组成,古泰州地处长江之尾、淮河之畔、黄海之滨,江、淮、海三水,正流淌出了泰州因水而兴的千年往事。
![]()
△众多人工水道是泰州的动力之源, 图为泰东河。 (摄影/李琼)
在“散装”泰州,若一个人只说自己来自泰州,他多半来自泰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海陵区。这里是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秦称海阳,汉谓海陵,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在海陵设置盐官,此时之海陵滨江临海,通达江淮,已是盐业重镇,南唐时(937)海陵县升为州治,始名“泰州”。
“穿城不足三里远,绕廊居然一水通”,已徐徐流淌千年的泰州城凤城河全长11.12公里,也流淌出泰州的悠悠故事。
![]()
![]()
△凤城河,守望着泰州这座水城。 (摄影/明信片)
如果要想“量子速游”泰州,莫过于登上凤城河畔的望海楼。它见证了中国东部海岸线的飞速变迁;是宋时范仲淹担任泰州西盐仓监,重修捍海堰,为民谋得千年平安的驻地;也是少有的矗立于沙滩之上,控扼江海的战略堡垒……成为了贯彻泰州历史、地理、人文的时空坐标。
沿着凤城河散布各地的一处处园林同样值得一游。譬如,明代盐商陈鸢的“日涉园”,堪称苏中、苏北一带园林的代表,如今成为免费开放的“乔园”,正铭记着泰州因盐而兴的往事。
![]()
△望海楼,泰州的人文地标。 (摄影/杨天民)
1996年,地级泰州市设立,成为今日江苏第二年轻的地级市,即便是在散装大省江苏,泰州的“散装”也颇为突出。譬如,即便泰州站已经有了直达北京的高铁,泰兴人首选还是常州北站,兴化人则去盐城或东台坐火车,靖江人更把江阴站当成了“靖江南站”……“环泰州高铁”格局,并非浪得虚名。
至于扬泰不分家,是否可以成为“江苏第三城”?扬州泰州机场的命名故事……都成为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其实,年轻的泰州本身就颇有实力,千年水乡造就了一种从容不迫,精耕细作的生活精神,也造就了“散装” 泰州的无数产业绝活:泰兴的提琴与减速机,高港的医药原料与医学器械,兴化的不锈钢,姜堰的水产,靖江的船舶……无不是国内顶流。
![]()
△靖江是船舶制造大市。 (摄影/祁骥程)
同样的生活精神反映在泰州人的日常里,便沉散为“幸福”两字。“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这句泰州人口中的名言,据称是元代马克·波罗在泰州的游后感。百年之后的元末,兴化士人顾逖仍以“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的诗句,劝他的老乡施耐庵回乡归隐。明代闻名天下的泰州学派,更是注重“百姓日用即道”,关照每一位普通人的吃穿用度与精神世界。
如果要选一张最能代表泰州日常幸福感的名片,那莫过于早茶。
泰州的早茶,到底有多精致?
泰州如何领军中国春日之鲜?
本文出自地道风物
“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平台,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作为行走的风物百科,立志踏遍中国每一寸土地河山,探寻风物美食,传播地域文化。
介绍一下我的朋友地道风物,他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足迹遍布全国上千个市县,只为探究中国每一寸土地的不一样。
风物君的2000多篇原创文章,还写了啥?
如果你发现在派出所等正式场合有一个“妈祖评理室”,请不要诧异;如果你看到考生将准考证的复印件放在供桌上一起拜,也不用慌张;如果发现路旁骑车大妈突然停下车,对着庙宇拜了一拜,再若无其事骑车离开,请谨记这是日常——因为这里,是闽南。
“老爷保号”的魅力,没人不懂吧?
![]()
每年夏秋季节,是食物中毒最高发的时期。提到食物中毒大省,你肯定提前想到了最能“见小人”的云南。但真正的结果其实是……中国食物中毒省份前三甲,云南仅位列第二?
山东:“你们真的不吃发芽的土豆?”
云南:“菌子煮熟就没问题。”
浙江:“我已经是吃河豚的老手了,这个河豚我一定要买来尝鲜!”
不用质疑,浙江也是凭实力选入“前三甲”的!
![]()
你可能听过这个笑话:当你跟朋友说自己心情低落,大多数人都会安慰你别给自己太多压力、多多休息,只有广东朋友会说你湿气太重,甚至准备煲汤给你喝。
是的,炎热漫长的夏季、多雨潮湿的气候造就了广东人对“湿”与“热”的独特理解。心情低落是湿气,喉咙痛是热气,消化不好是湿热,总之一切精神和身体不适都能概括为:湿气、热气、湿热。
广东“祛湿三件套”,你了解多少?
作为中国夜市的“鼻祖”,这里充斥着各种传说与门派,但每一个小吃,都能让横穿夜市的人迈不开腿,不论是年轻人们钟爱的炒凉粉、红薯泥,还是本地人最爱的灌汤包、桶子鸡,杏仁茶......最地道的“开封菜”,让隔壁的“KFC”黯然失色。
这座北方城市,如何在千年前就开创了宵夜先河?
江西,在诸多吃辣大省的角逐中,被网友们热评为“最能吃辣的省”,“连锅都是辣的”。辣椒在江西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种植辣椒,生产辣椒制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这份火辣。
到底去江西哪座城,才能领略赣菜的辣度之巅?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内容平台
专业是风物君的最基础要求
![]()
用最专业的摄影作品
最用心的文字
把最地道的中国风貌展现给你看
点击下方公众号
开启你的风物之旅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