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铭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
铭文:1.益寿有余。八十七岁白石。印文:阿芝 木人
2.益寿有余砚。白石题。印文:人长寿 白石翁
3.端溪旧坑石。丁亥,白石。印文:白石曾见 白石老人
4.绍尊仁弟玩味。八十七岁白石赠。印文:白石相赠
出版:《齐白石画集》图版82,台湾国华书画出版社。1982年初版。
说明:配红木砚盒。
尺寸:18.3×18.3×6.3cm
铭者简介: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书画篆刻艺术大师,生前曾任全国美协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和平奖。年逾九十尚作画不辍,为现代世界最有名画家之一。
上款人简介:王绍尊(1914~2005),河北蓟县人。齐白石嫡传弟子,亦有戏剧和音乐方面的专长。曾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山西艺术学院、山西大学艺术系教授。写意花鸟画奔放豪壮,篆刻以齐白石为师,上取秦汉,下及明清,广泛涉猎,汲取各家之长,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著有《中国画》、《篆刻述要》、《绍尊刻印》等。
![]()
齐白石铭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晚岁铭心之作的师生情谊与艺术价值
一、稀世珍品:齐白石铭砚的独特地位
齐白石虽号“八砚楼主”,但其亲铭砚台存世极少。这方18.3厘米见方的端溪旧坑石砚,五面镌刻铭文与印款,是白石老人87岁高龄(1950年)为弟子王绍尊所作,兼具艺术性与文献价值。砚台以“益寿有余”为主题,铭文分四部分:
- 吉语寄托:“益寿有余”配“阿芝”“木人”印,体现晚年对生命延展的朴素祈愿;
- 物证标识:“益寿有余砚”与“人长寿”“白石翁”印,凸显其篆刻与书法结合的匠心;
- 材质溯源:“端溪旧坑石”及“白石曾见”印,彰显对砚材的考究;
- 师生赠语:“绍尊仁弟玩味”及“白石相赠”印,温情流露。
此砚曾出版于1982年《齐白石画集》(台湾国华书画出版社),配原装红木砚盒,流传有序,堪称“铭砚中的奇品”。
![]()
▲齐白石铭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局部)
二、铭文背后的师生情谊与艺术传承
王绍尊(1914-2005)作为齐白石嫡传弟子,深得衣钵。他不仅是山西艺术学院教授,更在篆刻上“上追秦汉,下涉明清”,形成豪放风格。白石老人以砚相赠,既是对其艺术造诣的认可,亦隐含师徒如父子的情感:
- 赠礼时机:1950年(丁亥)正值新中国初期,齐白石虽获国际和平奖,仍坚持创作,赠砚之举象征艺术精神的延续;
- 印文深意:四次用印中,“人长寿”与“白石相赠”尤为特殊,前者为白石经典闲章,后者罕见,专为弟子而刻,足见重视。
此砚不仅是文房用具,更是齐白石晚年艺术思想与教育理念的物化载体,见证了“南吴北齐”金石传统的薪火相传。
![]()
▲齐白石铭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局部)
三、多重价值:从金石考据到市场表现
- 艺术史价值
- 砚铭融合篆刻、书法、文学,体现齐白石“衰年变法”后的返璞归真;
- 端溪旧坑石为明清文人推崇,白石题刻“曾见”,暗示其鉴藏眼光。
- 市场稀缺性
- 2020年西泠秋拍中,同类齐白石铭砚引发关注,此类拍品成交价常超百万;
- 对比吴昌硕铭砚(如“精卫衔残砚”350万落槌),白石作品因存世更少,潜力显著。
- 文化符号意义
-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首,承载中国文人精神,此砚更因大师铭刻成为“艺术史化石”。
四、结语:一砚千年的文化回响
齐白石以刀代笔,在方寸间刻下对弟子的期许与对生命的豁达。这方砚台既是师徒情谊的见证,也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微观切片。其价值远超物质本身,成为连接传统文人精神与现代艺术市场的桥梁。正如砚铭所祈“益寿有余”,艺术的生命力正因传承而历久弥新。
:本文综合《齐白石画集》出版信息、西泠拍卖档案及金石学界研究,结合器物学与艺术社会史视角完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