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水稻育种专家李平走出实验室,满腔热情地来到农村,却在面对农民朋友“这个虫害该打什么农药?”的问题时,第一次觉得自己距离现实有点远。“选育品种我是专家,生产我不是,现实中的一个个问题倒逼我们去学习,到实践中去学习。”
2018年,在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邛崃,李平和四川农业大学十余人的科研团队一起创立了四川荣稻科技有限公司。专攻重金属低积累水稻品种培育。现在,团队已经拥有2000多亩的制种基地。“要完全满足四川水稻生产对镉低积累品种的种子需求,需要几万亩的制种面积,单靠我们一家企业是不够的,我们准备组建一个育繁推创新联盟来开发。”
李平
5月28日,李平获评第六届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一个热点新闻 让他的科研找到用武之地
10多年前,某地一个因为土壤重金属超标,导致毒大米流入餐桌的新闻,引起了李平的关注。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如果在重金属超标的土地上种植作物,首先要进行土壤改良,然而,时间久,成本高,农民接受度低。李平团队研究了十余年的水稻品种选育,突然让他觉得有了用武之地。
“选育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种。”一种低吸附、低积累的,能够在重金属超标耕地里种出合格稻谷的优质水稻品种,让团队找到了自己的赛道。“用科技给粮食生产设置防护墙。”对此,李平的团队开展镉低吸附水稻的研究,通过诱变和基因靶向测序分析筛选,成功创制了镉低吸附水稻种质资源,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镉低吸附特性导入三系、两系不育系和恢复系之中,成功改良出一批镉低吸附杂交稻品种。
先锋品种“荣胜优520”在污染耕地上种植,镉含量比对照品种低90%左右,大大低于国家控制标准。“这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成果,对于污染耕地的治理具有经济、高效、易行的优势,在未来的耕地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应用芯片”生产要以“用户需求”为主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而种质资源又是种业的“芯片”。这种“应用芯片”的“生产”一定要与百姓的需求强关联。
“现在不少科研论文与投入到生产差距很远。应用创新如果产生不了价值,那创新就是没有价值的。”现在,李平团队的创业,不仅有科研打底,更重要的是,在大地上做的这篇论文,内容更多更鲜活。“选好赛道,一定要有针对性。”
李平(右)在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作为科技特派员,他到泸州叙永指导糯稻培育,“专门培育做汤圆的糯米”,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省级园区。在泸州纳溪,他指导稻渔园区建设,“不仅要把虾养好,还要把水稻种好,种出更优质的水稻。”
在安岳县,他带领科研团队与种植大户对接,从育秧中心建设的设计到育秧技术指导,从只种一季水稻变为稻麦轮作高产创建,到处都是他的身影。
李平(右一)指导机械化制种现场
应用科学要到生产第一线
李平说,能进超市的大米,能帮农民卖到好价钱的大米,有三个标准:外观品质好、食味品质高、加工品质好。“整精米率是稻米加工企业特别关注的指标,100斤谷子能打出65斤整精米的品种,加工企业更愿意收购。”
“未来,我们的制种的面积还要扩大,作为高科技含量的育种企业,我们来做原始品种创新,合作伙伴来做生产和推广。”
“应用科学要到生产第一线,成果转化就要面向市场。种质资源、育种、生产、示范推广是一条完整的创新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粮食产业提档升级的必由之路。”育种专家、创业者李平这样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