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湛铁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 “八纵八横” 高铁网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江门至湛江段已于 2018 年 7 月 1 日通车,日均开行约 40 对动车,将广州至湛江的铁路运行时间从 11 小时缩短至 3.5 小时。
深湛铁路
但深圳至江门段(即深江铁路)仍处于建设阶段,导致全线贯通目标尚未实现。这一工程滞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其颠覆性的技术挑战与复杂的建设环境。
工程难点与技术挑战
深江铁路全长 116 公里,桥隧比高达 98%,其中珠江口隧道是全线控制性工程。该隧道全长 13.69 公里,设计时速 250 公里,水下最大埋深 115 米,最大水压达 1.06 兆帕(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受 10.6 公斤压力),均刷新国内纪录。
隧道穿越狮子洋断裂带等 7 条次生断裂带,地质条件包含花岗岩(抗压强度 220MPa)、片岩及含砾砂岩层,施工中需同步解决高压富水、岩性突变、海底接收等世界级难题。
例如,盾构机 “深江 1 号” 在 2021 年始发后,仅用 5 个月完成 400 米试掘进,但其穿越 3.59 公里海域段仍需克服 “长距离、大埋深、高水压” 等多重风险。
深湛铁路
建设周期与进度节点
深江铁路原计划 2022 年 9 月全线动工,2028 年 3 月竣工。
截至 2025 年 5 月,工程已取得阶段性进展:跨南外环西延线连续梁合龙、深莞隧道 “鲲鹏号” 盾构机始发、广中江特大桥主塔封底等关键节点相继完成。
但受地质复杂性影响,整体工期仍需 5 年半(不含先开段),预计 2028 年才能实现全线通车。
以东莞段为例,其 14 公里线路需建设集高铁、城际、地铁于一体的滨海湾枢纽,仅沙角特大桥前期筹备就耗时 2 年。
深江铁路
经济协同与战略价值
深江铁路建成后,将串联深圳西丽、东莞滨海湾、广州南沙、中山翠亨、江门等五大国家级平台,形成 “深圳研发 + 中山制造 + 江门配套” 的产业协作链条。
数据显示,中山翠亨新区已承接深圳产业转移项目超 200 个,涉及投资超 300 亿元,2024 年 GDP 增速跃居大湾区第二。
从交通效率看,深圳至江门将实现 1 小时直达,中山北站至深圳机场仅需 25 分钟,广州南沙自贸区与深圳前海自贸区可实现半小时互通。
这种时空压缩效应将激活粤西地区 1500 万人口的消费潜力 —— 湛江吴川机场通航后,2024 年一季度货运量同比增长 42%,预计 2030 年粤西高铁出行占比将达 40%。
货运转型与区域联动
深湛铁路全线贯通后,将形成 “客货分线” 新格局。目前深湛线日均开行 40 对动车,广湛高铁 2025 年底通车后,其 60% 的长途客流将被分流,深湛线转而聚焦短途城际运输,日均动车班次预计降至 25 对,腾出的运力将使年货运量提升至 1500 万吨。
这一调整将重塑大湾区物流格局:湛江港 2023 年货物吞吐量达 2.83 亿吨(全省第三),通过深湛铁路货运通道,可进一步强化其对接海南自贸港的 “海铁联运” 枢纽地位。
同时,深江铁路与规划中的深珠通道(设计时速 350 公里)形成互补,未来将共同构建珠江口 “双通道” 体系,预计 2030 年跨江通行能力提升至每日 80 万车次。
深湛铁路
深湛铁路的全线贯通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区域经济能级的跃升。
当深江铁路在 2028 年串联起珠江口东西两岸时,其释放的乘数效应将远超交通领域 —— 它将推动珠海、中山、江门等珠西城市融入大湾区 “1 小时生活圈”,助力湛江从 “交通末梢” 向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转型,最终形成 “以通道聚产业、以枢纽带全局” 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