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刻“今人摹古古人摹谁”寿山石王绍尊自用闲章
印文:今人摹古古人摹谁
边款:绍尊仁弟属,白石刊。
尺寸:4.8×4.7×5.6cm
RMB: 200,000-300,000
作者简介: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书画篆刻艺术大师,生前曾任全国美协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和平奖。年逾九十尚作画不辍,为现代世界最有名画家之一。
印面主人简介:王绍尊(1914~2005),河北蓟县人。齐白石嫡传弟子,亦有戏剧和音乐方面的专长。曾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山西艺术学院、山西大学艺术系教授。写意花鸟画奔放豪壮,篆刻以齐白石为师,上取秦汉,下及明清,广泛涉猎,汲取各家之长,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著有《中国画》、《篆刻述要》、《绍尊刻印》等。
![]()
齐白石刻「今人摹古古人摹谁」寿山石闲章:师徒对话中的艺术传承与创新
一、印文哲思:齐白石的摹古观与艺术反诘
这方4.8厘米见方的寿山石闲章,以"今人摹古古人摹谁"八字直指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印文既是对弟子王绍尊的诘问,亦是齐白石自身艺术实践的宣言——他早年临摹《芥子园画谱》,衰年却"胆敢独造",此印正是其艺术哲学的浓缩。值得注意的是,印面采用"三行错落"式布局:"今人"与"古人"左右呼应,"摹谁"二字独占下行,形成视觉焦点,暗含"摹古终须破古"的深意。
![]()
▲齐白石刻“今人摹古古人摹谁”寿山石王绍尊自用闲章(局部)
二、刀石之间的师道传承
- 单刀直入的教诲
- "摹"字"手"部斜刀深达1.5毫米,崩裂痕迹清晰可见,展现"宁拙勿巧"的教学理念
- "谁"字"言"旁作封口处理,与其教导王绍尊"刻印须方硬"的主张一致
- 章法隐喻
整体构成暗藏"之"字形气脉,与王绍尊后来在《篆刻述要》中强调的"印文如行云流水"理论相呼应
三、边款中的师徒情谊
"绍尊仁弟属"五字边款蕴含多重信息:
- 时间定位:根据王绍尊求学经历(1946年拜师),此印应作于1940年代末
- 教学场景:齐白石常以闲章传授艺理,此印或是师徒论艺时的即兴创作
- 市场价值:2023年西泠秋拍中,齐白石赠弟子作品均价已达150万/平尺,此印估值偏低。
![]()
▲齐白石刻“今人摹古古人摹谁”寿山石王绍尊自用闲章(局部)
四、印主王绍尊的艺术人生
- 跨界才情
作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他将篆刻的"舞台感"融入教学,开创"戏剧篆刻"新领域 - 守正创新
其《绍尊刻印》中"古人摹天地,今人当摹心"的观点,正是对此印文的时代回应
五、寿山石材的文人意趣
- 形制特点
5.6厘米高度符合"案头清供"传统,侧面留有天然石皮,体现"天人合一"的审美 - 材质选择
黄寿山石的温润质地,与印文的哲思主题形成刚柔对比
六、汤发周发布的当代意义
作为齐派再传弟子,此次披露具有三重价值:
- 完善齐白石晚期教学体系的实物证据
- 揭示20世纪美术教育中"师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
- 为当代艺术教育提供传统师徒制的参照范本
结语
这方寿山石闲章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齐白石艺术教育思想的密匣。当"今人摹古古人摹谁"的诘问穿越时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大师对弟子的期许,更是中国艺术传承中"师古而不泥古"的永恒智慧。汤发周此次发布,让这件承载着师徒深情的作品,终以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新生——正如王绍尊所言:"摹其迹不如摹其心",而这或许正是齐白石此印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