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刻“张宇慈”青田石章
印文:张宇慈
边款:白石。
出版:1. 《齐白石印影》P185,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
2. 《齐白石篆刻集》P177,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3. 《齐白石篆刻作品集》P237,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尺寸:3.1×3.1×8.5cm
作者简介: 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书画篆刻艺术大师,生前曾任全国美协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和平奖。年逾九十尚作画不辍,为现代世界最有名画家之一。
钤印:齐白石《跛仙图》,荣宝斋藏。
![]()
齐白石篆刻艺术中的文人情怀——以「张宇慈」青田石章为例
一、印面之美:方寸间的刀笔乾坤
这方3.1×3.1×8.5cm的青田石章,以"张宇慈"三字为主体,体现了齐白石"单刀直入"的典型篆刻风格。印文布局疏密有致,"张"字右侧留白与"慈"字下部密笔形成对比,暗合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美学主张。青田石的温润质地与齐氏刀法的凌厉锋芒相得益彰——这种"以石为纸,以刀代笔"的创作方式,在2024年中国嘉德秋拍的齐白石刻"书画癖"印章中亦有印证,二者均展现出书画笔意与金石刀趣的完美融合。
![]()
▲齐白石刻“张宇慈”青田石章(局部)
二、边款考据:极简中的深意
边款仅署"白石"二字,看似简练却蕴含重要信息。对比2022年中国嘉德春拍的齐白石及门人刻五面印(边款详述刊刻者与时间),此印的极简风格更显郑重。这种署名习惯常见于其晚年作品,如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奖前后所作印章。值得注意的是,该印曾钤于荣宝斋藏《跛仙图》,说明其为齐白石认可的自用精品章,与出版著录《齐白石印影》(1993年)等三部权威文献共同构成真伪鉴定的重要依据。
三、青田石缘:材质选择的艺术哲学
齐白石对青田石的偏爱贯穿创作生涯。2025年9月学者研究的"人长寿"印(5.8×5.8×1.4cm)同样采用青田石,揭示其"以素章显刀趣"的追求。相较于寿山石的绚丽,青田石的清雅更契合文人篆刻的质朴美学。这方"张宇慈"印8.5cm的高度颇为特殊,或为适应多次钤盖需求而特制,与常见扁平印章(如"书画癖"印高仅4.3cm)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
▲齐白石刻“张宇慈”青田石章(局部)
四、流传脉络:从私人用印到学术标
通过汤发周(齐良芷弟子)的发布信息可知,此印曾为齐白石书画院旧藏。其三次权威出版时间跨度达七年(1993-2000年),恰逢学术界对白石篆刻的系统整理期。类似出版轨迹亦见于2013年中国嘉德拍出的齐白石青田石章(4.8×4.8×3.9cm),二者均通过著录体系确立学术地位。作为《跛仙图》的鉴藏印,它更成为研究齐白石书画用印制度的重要实物。
五、文人篆刻的现代转型
这方印章浓缩了齐白石"胆敢独造"的艺术革新精神。相较于传统浙派篆刻的工稳,其刀法更显率真,如1917年陈师曾所赏的佛像边款印般充满个性表达。印文"张宇慈"可能为友人定制(类似"范守和自用印"),但摆脱了清代篆刻的程式化,以"写意篆书"开创现代篆刻新风。这种变革在2025年9月学界讨论的"害人者百杀"等印文中达到极致,而本印则代表其成熟期内敛而磅礴的风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