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这种寄生虫就是弓形虫。
弓形虫寄生于宿主体内,可随血液流动而到达全身各部位,能破坏大脑、心脏、眼底等,致使宿主的免疫力下降。这种以弓形虫为病原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即为弓形虫病,会对胎儿和具有免疫缺陷的宿主造成严重甚至是致命的伤害。
弓形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其传染的途径主要是摄取被猫科动物的体液或粪便污染过的食物。因此,有人认为猫喜欢掩埋自己的粪便即与此有关。
弓形虫是双宿主寄生虫,其最终宿主为猫科动物,而中间宿主范围极广,有多种冷血和温血动物都会通过不同形式感染,包括人在内。据统计,人类中大约有1/3对弓形虫检测呈阳性反应。
对弓形虫来说,猫科动物既是唯一的最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因为弓形虫只有在猫科动物的肠细胞内循环发育,才能完成无性及有性生殖两个阶段,最终发育成囊合子排出,由囊合子感染其他动物或人。猫科以外的动物都只是中间宿主,即误食其囊合子后,在体内逸出孢子,侵入肠壁血管或淋巴管,扩散到全身各个部位的组织细胞内分裂增殖,损坏机体并形成病理变化。
![]()
在自然界,猫的尿味是啮齿动物天然的威慑剂,后者通常会灵敏地察觉这种气味并主动远离它们的天敌。但是,令科学家感到惊奇的是,感染弓形虫后的雄性老鼠在暴露于具有猫尿味的环境时,其大脑中和性吸引相关的区域竟然呈现活跃状态。而与此同时,其大脑中负责恐惧的区域却受到了抑制。
正如前面所述的那样,弓形虫需要进入猫的消化系统才能完成后代的繁衍。因此,这种病原体不但通过操控老鼠的大脑,抑制其对猫的气味的恐惧,甚至还通过欺骗性的性唤起让它们向猫靠近,从而大大增加了它们被猫捕杀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做,弓形虫才能得以进入猫的消化系统,也才能得以完成后代的繁衍。
![]()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弓形虫仅仅会更改老鼠对于猫尿味的本能恐惧反应,也就是说受感染的老鼠的其他情感反应,诸如焦虑、害怕、社交能力、记忆等等,都仍然是正常的,并且对非猫科动物捕食者的气味仍然保持恐惧心理。
由此可见,弓形虫会针对特定目标进行操控,从而形成仅仅针对猫的恐惧反应抑制。与此同时,这项研究的结果还暗示恐惧和吸引的反应可能是统一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并非完全不相关的两种情感。动物学家们相信这项研究的进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搞清本能的恐惧感和性吸引的生物学机制。
不过这项研究现在还未能搞清弓形虫具体是如何实现对老鼠大脑的操控的,而仅仅是证明它确实实现了这种操控。弓形虫不但侵入并找到了雄性老鼠的大脑杏仁核部位,甚至还对这一区域的某一特定功能区进行了篡改,使老鼠只特定地对猫的气味失去天然的恐惧感,并使大脑在探测到猫的气味时,激活了对雌鼠引发的性吸引反应。(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杂志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