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AI独角兽崩塌,全是印度程序员冒充”的词条引爆互联网。
01
一场持续八年的“AI魔术”
2025年5月20日,曾被誉为“AI编程革命者”的英国独角兽Builder.ai轰然崩塌,其长达八年的“AI神话”被彻底揭穿——所谓的“AI驱动开发”竟是依靠印度程序员手动编写代码完成的骗局。
这场披着科技外衣的资本狂欢,不仅让微软、软银、卡塔尔投资局等巨头损失数亿美元,更撕开了AI创业泡沫下“人工伪装智能”的行业伤疤。
Builder.ai成立于2016年(原名Engineer.ai ),凭借“无代码开发”“AI自动生成App”的概念迅速吸引眼球。其核心产品Natasha被包装为“全球首位AI产品经理”,宣称用户只需描述想法,平台即可自动生成60%-80%的App代码,成本仅为传统开发的三分之一,速度翻倍。
2018年,Builder.ai斩获2950万美元A轮融资,创下欧洲纪录;2023年完成2.5亿美元D轮融资后,估值逼近10亿美元,并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将Natasha整合至Teams平台,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光鲜背后却是精心设计的骗局。早在2019年,《华尔街日报》便揭露:Builder.ai的“AI”实为印度工程师团队的手动编码。用户看到的“自动生成界面”实则是后台程序员加班加点的成果,而公司连专业的AI研发团队都未组建。
前员工直言,公司内部开发流程混乱低效,“UI引擎生成的代码臃肿难用,手写反而更快”。更有爆料者将其比作“AI界的Theranos”,直指其用虚假演示和话术欺骗客户与投资者。
02
“宝莱坞程序员”如何撑起独角兽泡沫?
Builder.ai的核心商业模式建立在一个精心设计的“人力替代AI”体系上。
平台宣称通过AI系统Natasha自动解析客户需求并生成代码,但实际运作中,客户提交的软件开发需求被人工拆解为标准化模块(如登录页面、支付接口),再通过内部系统分发给印度外包团队手动编码。一名前员工透露,核心算法“Natasha”本质是一套传统项目管理软件,连定价和时间估算都依赖人工输入的历史数据。
为制造AI自动化的假象,Builder.ai要求程序员使用统一代码模板,并开发了特定界面将人工代码包装成“AI生成结果”。例如,其宣传的“Figma转React Native代码”工具生成的代码根本无法运行,最终仍需程序员重写。
这种“人工+模板”的流水线作业,与宝莱坞电影工业中“标准化歌舞模块拼贴”的运作逻辑如出一辙。
凭借印度程序员日均薪资仅30-50美元的成本优势(约为欧美市场的1/10),Builder.ai将人力成本压缩至极致。但这也导致恶性循环:为维持“低价快速交付”的承诺,公司通过克扣工时、使用缺陷代码分析工具等手段压榨开发者,甚至拖欠外包团队薪酬。
03
资本盛宴的残局
谁为虚假AI买单?
Builder.ai累计获得微软、软银、卡塔尔投资局等机构4.45亿美元融资,却在破产时欠下亚马逊8.5亿美元、微软3亿美元债务。其现金流断裂的直接诱因是主要债权人扣押3700万美元资金,导致账面仅剩500万美元。
软银旗下DeepCore基金参与的2950万美元A轮融资、微软的战略投资均成泡影,暴露出资本对技术验证的严重失察。
公司长期通过虚报营收(夸大20%-25%)、伪造客户案例维持增长假象,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更涉嫌利用关联审计机构掩盖财务漏洞。其辞任CEO时公司账户仅剩700万美元,却仍试图通过裁员75%“优化成本”,最终将烂摊子留给继任者。
美国SEC、FTC已加强对AI虚假宣传的查处,要求企业披露AI系统的人类参与度。欧盟拟出台《AI透明度法案》,强制AI产品标注“人工辅助比例”。行业组织正推动建立AI能力认证标准,区分“智能增强”与“人工伪装”。
04
当“宝莱坞”遇见硅谷
一场荒诞剧的终结
Builder.ai的崩塌,既是骗局的终结,也是AI行业的一次集体警醒。当技术沦为资本游戏的道具,所谓的“革命”不过是场精心编排的戏剧。而这场戏的“主角”——数万名默默写代码的印度程序员——或许才是AI时代最讽刺的元素。
微信订阅
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电脑报》
邮发代号:77-19
单价:8元,年价:400元
编辑|张毅
主编|黎坤
总编辑|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