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丽江最后一家旧书店。
在象山市场的东入口,一座铁皮棚子支起的“寻未旧书店”,像一艘搁浅在人间烟火里的木船。当网红书店用咖啡香与文创周边编织出精致的消费场景时,这里仍固执地守着旧书特有的陈味与油墨香,用十六平米的空间,为城市留存一片未被算法驯化的精神原乡。
53岁的李龙永是这艘“书舟”的掌舵人。这位来自贵州纳雍的汉子,自1989年起就开始在昆明闯荡。1999年,已在昆明打拼十年的他仍两手空空,遂带上自己多年来积攒的上百本武侠小说意外踏入二手书行业。2013年随鹤庆籍妻子迁居丽江后,曾尝试玛咖生意却铩羽而归。2015年,他重操旧业,继续与书为伴。
在疫情前的日子里,他是街头巷尾的“游击队员”——一辆电动三轮车,一块黑布铺地,几摞旧书和文玩就是他的全部家当;直到2020年,才终于在象山市场的一隅安顿下来。
这个总自嘲“没怎么上过学”的贵州汉子,却给小店取了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寻未”。他说,是探寻未来的生活,也是探寻那些尚未被发现的价值。在他眼中,每一本旧书都是一段未完成的故事,等待某个黄昏与知音相逢。
菜市场里的书店,听起来像是个矛盾的存在,却在这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市井的喧嚣与书香的静谧达成和解,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
小小的空间被三四千本书籍填满,每一寸空间都被精心利用——书架上被塞满两层,各种缝隙也被不同开本的旧书巧妙占据。文学、历史、哲学、医学典籍与本土文献在逼仄空间里达成奇妙共生。这种“满”不是杂乱,而是一种有机的生命力,是知识与故事在有限空间里的无限延伸。
有人笑称这里不适合拍照打卡,但正是这种凌乱的真实,才让淘书的乐趣回归本质。买书不是目的,相遇才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本打动你的书会从哪个角落冒出来。或许是一本泛黄的摄影图册,或许是一册关于地方历史的孤本,又或是儿时读过的武侠言情。
翻开这里的旧书,你能闻到独特的“陈年香”——那是纸张、油墨与时间共同作用的气息。有时会在书页间发现前主人的痕迹:一张老照片、一枚书签、一段批注。这些无意中保留下来的生活碎片,让我们得以一窥另一个时代的面貌,与陌生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寻未”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时光容器。除了满架的旧书,这里还陈列着老李二十年来淘来的老物件:老式电视机、收音机、相机、铜锁、瓷器、钱币……这些器物与书籍共同构建出立体的时代切片,让每个踏入者都成为时空旅人。
当电子阅读蚕食着纸质书的领地,当“断舍离”成为生活哲学,老李的旧书店反而焕发出奇异生命力。这里没有精准的图书分类系统,却有最鲜活的文化记忆;不提供标准化的消费体验,却让每个寻书人都能触摸到时间的肌理。
正如店名暗含的深意——在快速迭代的城市肌理中,“寻未”始终为那些被遗忘的故事保留着回溯的通道。
有人说,旧书店是“时间穿插、空间错位”的世界。在这里,每一本书都是一段旅程的终点,又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
“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是老李的信条。他会记住常客们的偏好。遇上老客上门,老李会神秘兮兮地从柜台下抽出几本旧书:“给你留着呢!” 有时又摊开手:“最近没啥好书。” 但每个常客都知道,这句话背后藏着对书的敬畏——他不愿用平庸的书亵渎读者的期待。
暮色降临时,菜市场的喧嚣渐次退去,铁皮棚子里的台灯次第亮起。老李擦拭着刚收来的几本老书,某个瞬间,他仿佛看见无数个爱书人的灵魂,正透过书页的褶皱向他轻轻颔首。
让漂泊的精神永远有个可停泊的港湾。
更是城市记忆的避难所,
它不仅是书的驿站,
这或许就是旧书店存在的终极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