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期而会,
不约而同。
“前面一条塘,二闸围一乡;
一间祠堂三塔上,
左边门阁似牌坊,
右边瓦窑真排场;
花儿果子喷鼻香,
人人行过都旺相,
真系会同村仔好村场。”
一首童谣,
勾勒出这座珠海保存
最完好的近代村庄——
会同村的轮廓。
村前荷塘波光潋滟,
参天榕树终年洒绿,
“北环紫极”“南控沧溟”两座牌坊
在南北村口静穆地矗立着,
犹如忠诚的卫士,
默默守护着村落。
踏过青云桥,看悠悠湖水,
望隐隐青峰,
让人心醉神迷。
![]()
手绘/钟凡

![]()
![]()
![]()
陈佳哲/摄
据《香山县志》
《莫氏族谱》等史料记载,
会同村于明朝立村,
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清雍正壬子十年(1732)原居于
园林小村(在今正坑村)的
莫氏八世祖莫与京
因“爱犁冈山水之胜”出资购地,
率族并携同村鲍、谭两姓
迁居会同村,并统一规划建设。
莫与京“负担版筑之费”,
对搬迁困难者“馨其资助之,
乡人感其高义”,故赠号会同。
会同村初始的民居大多以
三合土墙身、白瓦和杉木盖顶的
混合结构建筑为主。
![]()
![]()
手绘/钟凡
![]()
陈佳哲/摄
清乾隆年间,
莫氏族人始建莫氏大宗祠,
清同治年间,
又修建了会同祠、调梅祠。
![]()
![]()
![]()
![]()
陈佳哲/摄
有记载,
莫仕扬、莫藻泉父子
“凡乡中公益之举,
如设义仓、修庙宇、立学堂、
开义学、培植风水树木、
防虞竻竹,
莫不慨然担任。”
莫氏族人不仅将部分
街巷铺设为石板街,
完善了村中排水系统及闸门等建设,
后又新建了一批民居。
![]()
![]()
![]()
陈佳哲/摄
村子不仅被凤凰山环绕,背山面水,
更有体现岭南传统村落
特点的梳式布局。
村庄所有公共建筑都集中在
村口的“下横街”(现名会同街),
包括调梅祠、会同祠、
北碉楼、莫氏大宗祠、南碉楼,
是村民进行祭祀、集会、
防御、庆典的公共场所。
![]()
![]()
![]()
![]()
![]()
![]()
陈佳哲/摄
建筑轮廓起伏巍峨,
带有明显的中西合壁风格。
民居统一排在公共建筑之后,
像一把梳子一样,
形成特有的“三街八巷”结构。
![]()
陈佳哲/摄
园林式的村落、规范整齐的民居、
中西融汇的建筑群……
阳光洒下,流光轻跃,
祠堂飞檐翘角的影子颇为灵动,
远处的青山化成淡墨一笔,
村中飘着菠萝包和泥煨鸡的清香,
不时还能偶遇散步的小猫,
让诗意栖居得到了生动体现。
![]()
![]()
![]()
![]()
陈佳哲/摄
“云飞”碉楼是村中十分显眼的
地标建筑,
建于1918年,
为护村、御敌之用,
碉楼上还镶嵌了报时铁钟,
每逢整点,钟声便会响起,
与之相对是村口南门修建的
“风起”碉楼,
墙体上依稀可见炮石弹火的痕迹。
![]()
![]()
![]()
![]()
陈佳哲/摄
村中极具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
被精心改造融入现代风格,
调梅祠活化成为会同电影小馆,
会同祠成为了“最美乡村书店”,
莫氏大宗祠则演变为会同村史馆。
![]()

![]()
![]()
![]()
陈佳哲/摄
细读村史会发现,
百年前,
这里就家家用上了电灯,
比珠海全民用电提早了近半个世纪。
上世纪二十年代,
会同村人莫永虞为他的妻子
仿照西洋别墅花园
修建了栖霞仙馆,
专门从英国运回发电机,
不但仙馆用上了电,
还让会同村也家家用上电灯。
![]()
陈佳哲/摄
此外,
莫咏虞还不时邀请香港电影放映队
到栖霞仙馆播放欧美电影,
供乡人观看,
这也开创了
香山县农村电影放映先河。
![]()
陈佳哲/摄
一窗山色当画,一阵松风入怀,
遮天的绿意,散心的怡然,
都在这一刻,融入夏日,
只待你来,共赏这岁月静好。
![]()
![]()
![]()
![]()
陈佳哲/摄
文/珠海发布 张映竹
视频/李蓉、李睿、陈漫炜、李昌轩、徐柏希、翁波、王裕彤
编辑/陈淑娴
责任编辑/田海
三审/常立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