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晚,《歌手2025》第二期直播现场,陈楚生以一首《我用什么把你留住》登台竞演。
然而,这场本该“稳赢”的表演,却因高音部分突然“没声”冲上热搜。
网友炸开了锅:“唱劈了?”“话筒坏了?”“剪辑事故?”
一时间,争议四起。这场风波背后,究竟是技术失误还是实力翻车?
我们不妨从现场表现、技术逻辑和行业视角,抽丝剥茧地还原真相。
![]()
![]()
01
高音“失声”是技术问题还是演唱失误?
从直播画面来看,陈楚生在歌曲高潮部分的确出现了短暂的声音断层。
有观众形容:“像突然被按了静音键,接着又恢复了。”
对此,网友迅速分为两派:
质疑派认为这是“演唱失误”:“高音上不去硬顶,结果破音了!”“陈楚生音域本来就不宽,翻车不奇怪。”
支持派则指向技术故障:“现场观众说高音明明有声音,直播收音出问题了吧!”“话筒没跟上,或者导播切错音轨了。”
值得注意的是,陈楚生过往的演唱记录中,G4左右的音高并不算“高危区”。
早在2023年《披荆斩棘的哥哥》中,他就曾稳定完成过Ab4闭口长音;
而医学专家也指出,声带突发性失声多与急性炎症或过度疲劳有关,但陈楚生当晚整体状态平稳,后续演唱未受影响。
有粉丝扒出现场观众拍摄的侧拍视频,高音段落确实存在完整的人声。
这进一步将矛头指向直播技术——可能是话筒信号丢失、混音失误,或是多机位切换导致音轨不同步。
![]()
02
直播综艺的风险与无奈
近年来,音乐综艺为追求“真实感”纷纷采用直播形式,但技术风险也随之陡增。
收音难题:现场乐队、观众欢呼、歌手走位都可能干扰话筒收音。
尤其是高音段落,歌手若因情绪激动偏离话筒最佳收音范围,或设备抗干扰能力不足,极易出现“断声”。
混音压力:直播中,混音师需实时平衡人声、伴奏和现场环境音。
若歌手临时调整唱法(如突然加强闭合度或改变共鸣位置),混音参数若未及时响应,也可能导致人声“被吞”。
此次事件中,陈楚生选择了一首情绪起伏极大的歌曲,从低吟到嘶吼的剧烈转换,对现场收音和混音都是极限考验。
而导播镜头频繁切换的特写、全景等机位,也可能因音轨延迟造成听感断层。
这些“隐形炸弹”,往往让歌手成了事故的“背锅侠”。
![]()
03
观众到底在吵什么?
尽管技术问题可能是主因,但争议的发酵,实则折射出大众对音乐表演的两种价值观碰撞。
“技术流”观众认为:“直播就是照妖镜,唱功缺陷暴露无遗。”
他们强调歌手应有“零失误”的专业能力,尤其在竞技舞台上。
“情感派”观众则反驳:“整首歌的情绪是连贯的,技术瑕疵不影响感染力。”
陈楚生演唱时,从指尖颤抖到眼眶泛红的细节,让许多人直言“听哭了”。
事实上,这场表演的“矛盾性”恰恰成就了它的讨论度。
一方面,民谣摇滚的改编版本放大了歌曲的叙事感,陈楚生标志性的“故事感唱腔”将歌词中的悲悯与挣扎诠释得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直播事故带来的“不完美”,意外制造了真实感——就像黑胶唱片的轻微噪点,反而让听众更贴近表演者的“人味儿”。
![]()
04
直播时代,如何定义“好表演”?
陈楚生事件并非孤例。
从早年王菲春晚走音,到近年某顶流歌手跨年晚会“全开麦翻车”,直播舞台的容错率始终是行业痛点。
对技术团队:需建立更完善的应急预案,例如备用话筒、独立音轨录制、AI辅助混音等,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概率。
对歌手:除提升唱功稳定性外,学会与“意外”共存或许更重要。
正如陈楚生在事故后直播中的回应:“现场表演就像人生,总有意想不到的插曲。能接得住,才是本事。”
对观众:或许该放下对“绝对完美”的执念。日本歌手米津玄师曾因直播走音遭群嘲,但他坦言:“那些细微的颤抖,才是活着的证明。”
![]()
不完美的真实,或许比完美更动人
回看陈楚生的“失声”风波,技术故障的偶然性与艺术表达的完整性,共同构成了一场耐人寻味的罗生门。
当我们争论“设备该背几分锅”时,或许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一首歌是否打动人,从来不只取决于那几个高音是否“漂亮”。
直播事故是一面镜子,照见行业短板,也照见听众的审美焦虑。
而陈楚生用整场表演证明:比完美更珍贵的,是直面意外的从容,是将瑕疵化为故事一部分的真诚。
毕竟,音乐的本质不是杂技,而是人心与人心之间的回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