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先解决“好撕”的问题,再解决“好看”的问题。
日本的小广告,都这么贴心了吗?
你可能没见过价值:
但你一定见过不要钱管饱的 :
图:OoO/小红书
贴/印墙上的:
图: 思宇宙 /小红书
贴电线杆子上的:
图: 暗涌 /小红书
图: 芋宝小星球 /小红书
贴门上的:
图:ChoiM/小红书
印到车座上的:
这些小广告哪里都敢贴,什么都敢写。
开锁、侦探、通下水道、修门窗、祖传治脚气秘方,不孕不育专科,钢琴班、画画班、三天数学提60分之类的,出国留学的,找对象的,找国外对象的…………
让你感叹人生不易的同时,还能让你眼界大开,搞不好还能提供一波情绪价值,油然而生一种治愈感。
当然,咱不能一棒子打死,说这些小广告一无是处,但是有点小广告真的很烦人,除了制造信息垃圾外,清理起来非常难,能徒手撕掉不留痕迹的几乎没有,有的能用水洗掉的,算是良心,有的必须得上物理工具,刮掉。
难怪小广告有“城市牛皮癣”的美称。
无独有偶,国外也有同款小广告:
图:vivilof/小红书
图: Luwin_七言瓷皑 /小红书
图: 猫本针针扎 /小红书
隐隐约约给人一种大同世界的错觉。
虽然但是,事实证明, 我还是太孤陋寡闻了。今天刷手机,看到了日本的小广告,让我眼界大开。
老规矩,先上图:
图: KiriSumire /小红书
我甚至合理怀疑,贴小广告的人有轻度强迫症。
图: AAA大邱磁石修车工 /小红书
图: 羊羊咩嘢 /小红书
图: 三年五組山芋ママ /小红书
咱们就不讨论日本小广告的设计和美感了,HelloKitty给个好评,甚至国内闲鱼上有人在倒卖日本小广告:
日本的这种小广告,背面都是磁贴,可以直接吸附在防盗铁门上,而不是用胶粘,更不是喷涂,甚至有人拿回家当冰箱贴用:
图: 让我再吃一口 /小红书
韩国小广告也是采用背面磁贴的方式:
图: 電力公獅 /小红书
住过老破小,见过电线杆小广告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一块背面磁贴的含金量,懂的都懂。
在中国,贴这个就会被偷
看到日本韩国这些小广告之后,感到震惊的可不止我一个人。
有人说在中国贴这种就被偷了:
我觉得倒不一定,磁吸只是好偷,但要偷的话,还得好看,才有人想偷。
把这样的小广告做成磁吸,你会拿回家当冰箱贴吗?
图: 暗涌 /小红书
有人说,日韩的一些东西很人性化:
有人建议国内学学,这是精华:
有人说可以参考一下,国内的小广告放大熊猫:
有人说真做成磁吸的,成本不一定更高:
有人说日本小广告给人一种想收集的冲动:
有人说开锁广告都贴到家门里面去了:
有在日本的网友真的把小广告拿来当冰箱贴了:
有人说看得出来,贴小广告的人只是想宣传,没想制造麻烦:
有人说很好的小区,也会有小广告,很难清理:
有人说日韩小广告的目的是告知,国内是打扰:
有人说国内的小广告让人看了想杀人:
有人说在韩国时,小广告能帮上大忙:
有人说日本韩国的小广告,是不是撕不下来,会犯法:
有人说,国内好好弄弄,也不至于那么烦人,而且愿意保存:
有人说想找人代购日本的小广告了:
从大家的评论中不难看出,大家对国内的小广告真是深恶痛绝。
但凡好看、好撕,占一点,网友们也不至于如此震惊和愤怒。
城市“牛皮癣”让人苦不堪言
楼梯里、电线杆上的这些小广告,又被称为 “城市牛皮癣”,既是城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城市居民的眼中钉肉中刺。
首先,这些小广告设计得太丑了,辣眼睛,破坏市容。
这些小广告,通常未经审批,随意张贴,颜色杂乱、字体突兀,覆盖在墙面、电线杆、公交站牌等公共设施上,如同城市肌肤上的 “疤痕”,严重影响城市美观。
难看也就忍了,关键还特别难以清理,无法根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清理后,很快复发,甚至出现 “覆盖式张贴”(新广告覆盖旧广告),治理成本高、效率低,如同牛皮癣反复发作,成为城市管理的顽疾。
图:ChoiM/小红书
难看难除也忍了,关键许多小广告还涉及非法业务,如假证、非法行医、诈骗等,不仅破坏公共秩序,还可能引发治安问题,成为城市健康的 “毒瘤”。
别说城市“牛皮癣”,说是城市“癌症”都不过分。
为什么要贴小广告?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贴小广告呢?
说来说去,贴小广告的人的主要动机,是低成本、高覆盖的宣传需求。
对于小商家(如家政、开锁、疏通管道等),印刷和张贴成本极低,且直接触达社区居民,见效快。相比正规广告渠道(如媒体、平台),门槛几乎为零。小广告是一种低成本、高曝光、上手快、立竿见影的宣传渠道,性价比非常高。
张贴行为多为个人或小团伙操作,流动性强,取证困难。即使被发现,传统处罚(如罚款)力度较轻,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这就导致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
有的非法行业(如伪造证件、代考、非法借贷)依赖隐蔽传播,小广告成为其 “地下宣传链” 的重要环节,甚至形成 “制作 — 张贴 — 交易” 的黑色产业链。
图:OoO/小红书
这种事情也不可能在合法平台上打广告,只能选择地下小广告。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张贴小广告是因为找不到正规的发布平台,属于合理需求(比如便民服务、二手交易、寻人启事等),导致居民不得不依赖小广告,间接纵容了乱贴行为。
正是因为这些合理、不合理的原因,让小广告成为城市牛皮癣。
如何治理小广告?
至于如何治理小广告,其实也都是老生常谈,无外乎“疏堵结合、源头管控、科技赋能、全民参与”这些老办法 。
最基本的就是强化执法,提高违法成本。
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监管部门对张贴者实施高额罚款(如 500-2000 元)、行政拘留,对涉及非法业务的,追溯上游犯罪(如假证制作窝点)。
如果小广告涉及企业,可追究企业主体责任,纳入信用黑名单,限制其商业活动。
再有,通过小广告上的电话号码、二维码等,运用大数据关联到个人身份信息,实现精准查处(如 “呼死你” 系统:对违规号码持续呼叫直至停机,以毒攻毒)。
除了提高违法成本,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治理小广告。
比如在重点区域(如城中村、老旧小区)安装高清摄像头,利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抓取张贴行为,实时预警并派单处理。
推广环保型涂料(如防粘贴涂层)、高压水枪、蒸汽清洗等,降低清理难度;鼓励企业开发 “一键举报” APP,市民拍照上传即可触发清理流程。
堵不如疏,政府可以主导建立官方便民服务平台(如社区服务热线、小程序),整合家政、维修等合法商家信息,引导需求从 “野广告” 转向正规渠道,让小广告转正。
源头治理小广告,切断利益链条,也是非常有效的一个办法。
通过打击非法产业,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整治小广告背后的违法犯罪(如诈骗、制假售假),捣毁窝点,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非法广告需求。
对于装修、搬家、通下水等合法行业,可以通过备案的正规渠道发布广告,禁止 “街头游击” 式推广。
最后,通过号召公民参与,全民治理小广告。通过社区自治、全民监督、公益宣传、便民广告栏等方式,也可以发动群众,一起治理小广告。
总而言之,治理 “城市牛皮癣”,不是单一部门的任务,而是需要法律、技术、管理和社会意识的协同升级。
只有从 “被动清理” 转向 “主动预防”,从 “单点整治” 转向 “系统治理”,才能真正还城市整洁面貌,守护公共空间的文明与秩序。
说句公道话,小广告并非一无是处,除了那些违法犯罪的小广告,更多的小广告反映了人们的真实合理需求,只是需要在形式上需要改进。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治理小广告,先解决“好撕”的问题,再解决“好看”的问题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