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国内多家大型民企或倒下,或陨落。曾号称是我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海航集团更是上演了一出“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落幕故事。
![]()
海航的起家史离不开融资、并购、质押、扩张、再融资、再并购、再质押这一经典路径,从1993年1000万元起家,到2017年总资产高达1.2万亿。并购是海航集团身上的一个显眼标记,在2016年,它曾出资60亿美元收购了全球最大的IT分销商巨头美国英迈公司。
2021年,为了偿还债务,海航又不得不接将其出售。在这一买一卖中,海航集团挣了多少钱呢?
全球IT分销巨头英迈起家史
英迈成立于1979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是全球领先的技术产品分销和供应链服务商。其业务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拥有122个配送中心、1700多家供应商(包括苹果、思科、IBM等巨头)以及20万客户网络,在全球拥有35000多名员工。2015年营收达430亿美元,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218位。英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成熟的物流仓储管理模式和全球分销网络,尤其在北美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
彼时,随着IT硬件分销利润逐渐下滑,英迈亟需开拓高附加值的云服务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并寻求新兴市场增长点。此时,海航的收购为其提供了进入中国市场的跳板。
海航集团对英迈的收购,是其“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战略的关键一步。通过旗下上市公司天海投资完成交易后,海航希望借助英迈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从传统物流运营商转型为综合供应链服务商,同时将英迈的先进技术引入中国,推动国内物流产业升级。
![]()
2016年,海航以每股38.9美元全现金收购英迈100%的股权,这一价格比英迈的收盘价高出31%。并购完成后,英迈成为海航的子公司,保留原有管理团队与独立运营权,总部仍设于美国。
通过合并英迈的营收,海航迅速提升营收规模,使其物流业务收入跃居子公司之首。然而,协同效应的实现远低于预期。英迈的IT分销业务本质是高周转、低毛利的“苦生意”,其资产负债率常年偏高,2016年收购市盈率高达28倍,叠加海航使用的3.6倍财务杠杆,导致母公司背负沉重债务。更关键的是,海航的激进扩张已引发资金链紧绷,英迈的现金流被用于填补集团其他业务的债务窟窿,而非战略投入。
海航盲目扩张的恶果
英迈的收购仅是海航疯狂扩张的冰山一角。2015至2017年,海航在全球豪掷5600亿元进行并购,其总资产从2008年的300亿元飙升至2017年的1.23万亿元,负债则高达7365亿元。
![]()
这种“以债养债”的模式依赖宽松的信贷环境,一旦政策收紧或市场波动,风险便迅速暴露。2017年,海航融资渠道骤缩,流动性危机爆发,年利息支出超百亿元。
为了求生,海航被迫大规模抛售资产。2021年,其子公司海航科技以72亿美元将英迈出售给铂金资本。但是在海航科技发布的《重大资产出售报告书(草案)》中宣称,英迈国际100%股权价值为58.91亿美元。这与铂金资本公布的72亿美元收购价格存在13亿美元的差价。海航科技证券部回应称是因会计准则不同,计算模式不同。
![]()
无论出售价格多少,此时的英迈已不再是战略资产,而是偿债的救命稻草。考虑到海航是举债收购英迈,英迈国际分红金额不足以覆盖并购贷款的本息偿还,总的来看,这是一笔亏钱的收购。至2021年三季度末,海航集团负债达1.1万亿元,最终走向破产重整。
再来说说出售后的英迈,2024年10月,该公司以每股22美元的发行价,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共计出售1860万股股票,筹集资金达到4.092亿美元。
![]()
海航的兴衰为中国企业敲响警钟,资本运作可短期造势,但商业的本质仍是创造可持续价值。当企业沉迷于“蛇吞象”的资本游戏,忽视现金流管理与核心能力建设,即便坐拥万亿资产,也难逃一夜倾覆的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