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近期,印度南亚次大陆的气温与舆论一样持续升高。
从孟买至加尔各答,从网络到街谈巷议,印度14亿人口的愤怒与疑惑,对准了印度外长苏杰生和外交秘书唐勇胜。
短短2周内酝酿的风暴愈演愈烈,然而印度总理莫迪选择了沉默。
印度高官遭网暴
回顾历史,克什米尔争端、跨境恐袭、民族主义对抗,层层叠加的矛盾不断催生新的冲突。
2025年新一轮印巴冲突爆发了,哪怕停火协议公布,印度国内的讨论也没有因和平而平息。
相反,围绕这次冲突和停火的处理方式,社会各界争议不断。
印度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质问莫迪政府,要求其彻查军事行动的授权来源,以及印军在“朱砂行动”中的具体损失。
他的质问起到了助燃的作用,网络上有关“谁该为停火负责”“朱砂行动是否泄密”的讨论,迅速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情绪宣泄。
那么,谁该为此负责呢?
外长苏杰生和外交秘书唐勇胜,成了替罪羊。
5月17日,苏杰生在媒体采访时提到,印军在行动前已通知巴基斯坦军方,声明行动仅针对恐怖分子,不针对巴方正规军。
他的言论被国大党等反对派迅速抓住,被解读为“苏杰生泄密,将印军行动计划告知巴方,让巴军有了反应的时间,才导致印度没有取得更大的战果”。
拉胡尔·甘地公开质问,莫迪政府为何要通知对手?军方损失几何?一时间,苏杰生陷入前所未有的舆论困局。
唐勇胜的遭遇同样跌宕。他代表莫迪政府宣布印巴双方同意停火,却被印度“爱国网民”视作卖国贼。
部分印度网民坚信印军在对巴作战中已经取得胜利,停火无异于对巴基斯坦的妥协。
无疑,莫迪将“丧事喜办”是成功的,他搞出的10天庆祝活动,让“印度胜利”的观念深入人心。
只是,第一个遭到反噬的就是莫迪政府,也着实可笑。
舆论的风暴并没有停止,苏杰生和唐勇胜的家人受到牵连,唐勇胜的女儿被人肉,网民质疑她存在“亲巴倾向”。
而印度政府中的关键人物——莫迪,却当起了缩头乌龟。
“消失”的莫迪
在这场网络审判中,许多人忽视了印度外交决策的集体性和层级性,将矛头集中指向具体官员。
事实上,无论是通报巴基斯坦,还是宣布停火,显然都不是苏杰生和唐勇胜个人可以决定的,涉及国家的重大决策,必然需要获得总理莫迪的批准。
正如《印度快报》援引前外交官的话所言,印度的外交与安全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总理办公室,外长和外交秘书更多扮演执行者角色。
然而,最应该被问责的莫迪,却完美隐身了。
面对亲信遭遇网暴、反对派追问、媒体聚焦,莫迪始终保持沉默,没有公开发声,也没有任何实质性举措。
媒体和学界对他“回避责任”的态度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莫迪是为避免激化矛盾,试图以沉默度过风头;
也有分析认为,莫迪的沉默是对民粹情绪难以掌控的无奈。
可民粹情绪的滋生和疯涨,不正是他期盼的吗?
自2014年莫迪执政以来,民族主义与民粹情绪不断被政府有意无意地“激活”,每逢印巴冲突,政府总会在媒体和社交网络上渲染“胜利”氛围,强化民族自信。
2025年朱砂行动后,莫迪政府在未取得预期成果的前提下,宣告了胜利。
印度政府不断强化民众的自信,助长了极端民族主义,如今网络发达,让情绪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和广泛,当现实与官方宣传产生落差时,民众的愤怒很容易找到替罪羊。
苏杰生和唐勇胜正是在这样的舆论场中,成为民粹情绪的牺牲品。
未来的隐忧
印度的民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强化机制,政府与民众在信息和情感层面形成闭环,最终导致权力与责任的失衡。
当总理莫迪以沉默应对危机,既是对舆论压力的回避,也是对民粹情绪失控的无力。
而今,苏杰生和唐勇胜成为了替罪羊,未来不知道会不会出现更多的替罪羊。
印度方面已经派兵50万到克什米尔,在停火协议已经失效的情况下,印度国内群情激奋,难免作出更加不理智的行为,再次点燃印巴的火药桶。
如果战争的风暴被点燃,不知道该如何收场?鲜血和牺牲是永恒的悲剧。
参考资料:
封面新闻:2025-05-11:印巴宣布停火:协议只是“火药桶”上一点即燃的薄纸?丨国际观察
印度联合新闻社:2025-05-17:我们在发起Sindoor行动之前同志了巴基斯坦:EAM Jaishankar
直新闻:莫迪向全国发声,“印度的行动震惊巴基斯坦”
中国青年网:印巴冲突,为何骤然升级又迅速停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