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3 日,大疆以 “天地为你所动” 为主题发布新一代旗舰无人机 Mavic 4 Pro,这款产品通过技术突破重新定义了消费级无人机的性能边界。其搭载的 360 度旋转万象云台支持全向自由运镜,哈苏联合研发的三摄系统包含 1 亿像素 4/3 CMOS 主摄、4800 万像素中长焦和 5000 万像素长焦镜头,覆盖 28mm 至 168mm 全焦段,可实现 6K/60fps HDR 视频录制与 16 挡动态范围捕捉。续航能力提升至 51 分钟,配合 DJI O4 + 图传系统可实现 30 公里超远距传输,新增的前视激光雷达更赋予其 0.1lux 夜景级全向避障能力。作为全球首款通过 FCC 认证的支持多频段通信的消费级无人机,Mavic 4 Pro 在技术合规性上已完全满足美国市场准入条件。
然而,这款被《连线》杂志称为 “重新定义空中摄影” 的产品,却在美国市场遭遇战略缺席。大疆官方确认 Mavic 4 Pro 暂不登陆美国,不仅未公布美元定价,更未向当地媒体和 KOL 提供评测机型。作为全球最大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全球近 30% 份额),美国曾为大疆贡献四分之一营收,此次缺席引发强烈反响:有爱好者在 Reddit 发帖称存了七个月的 5000 美元积蓄落空,更有用户在 Twitter 讽刺 “自由市场已死”。事实上,大疆已完成 FCC 认证并进行前期备货,但美国海关频繁扣留产品、拖延清关的操作,使其不得不选择 “主动退却” 以观察政策风向。
这一抉择背后,是美国政府持续八年的系统性打压。2016 年,美国特勤局因白宫无人机闯入事件首次关注大疆,尽管调查结果显示系官员醉酒误操作,仍引发国会对 “数据安全风险” 的担忧。2017 年,美国国防部正式对大疆发起调查并将其列入制裁清单,次年以备忘录形式禁止联邦机构采购。2019 年国土安全部加征关税,导致大疆产品两月内涨价 54%,跨境保修更因关税问题陷入瘫痪 —— 用户更换设备需额外支付数百美元关税,售后服务体系名存实亡。2020 年,大疆被列入 “实体清单”,美国商务部禁止向其出口技术,试图切断核心供应链。2022 年 FCC 禁止大疆使用部分频段,直接影响政府及企业采购;同年国会通过法案,全面禁止联邦机构采购中国无人机。2023 年,得克萨斯州法院判决大疆侵犯 Textron 公司专利,需赔偿 2.79 亿美元,尽管该案被业内视为 “专利流氓” 行为,却成为政治打压的新工具。2024 年,美国国防部将大疆列入 “中国军事企业清单”(CMC 清单),迫使企业对簿公堂。大疆在长达 56 页的起诉状中指出,其产品仅用于民用领域,既不由军方控制也未参与军工生产,美国国防部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与此同时,美国众议院通过《反制中国无人机法案》,若参议院通过,大疆将被永久禁止在美国销售。
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军方对大疆的依赖与政策打压形成鲜明对比。2020 年国防部报告显示,美国 50 个州的 90% 政府部门仍在使用大疆无人机;2024 年乌克兰战场因美国无人机故障率过高,被迫通过波兰采购 2 万台大疆产品。这种 “身体诚实” 与 “政治正确” 的矛盾,凸显了美国制裁的荒诞性。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海关扣留的大疆产品中,超过 60% 最终因 “无法证明军事用途” 被放行,而这一过程已使企业损失数千万美元的市场机会。
从 2017 年收购哈苏引发技术警觉,到 2025 年 Mavic 4 Pro 主动撤离,这场持续八年的博弈折射出中美科技领域的复杂角力。大疆的技术优势使其成为全球市场的 “不可替代者”,而美国的政治操弄却在损害自身利益 —— 行业数据显示,美国无人机市场份额正以每年 12% 的速度萎缩,本土企业 Skyfish 等虽获得政策扶持,但其产品性能与大疆仍存在代差。当技术创新遭遇政治偏见,最终受伤的不仅是企业,更是那些渴望享受科技进步的普通用户。这场博弈的终局尚未到来,但可以确定的是,“自由市场” 的标榜已在关税大棒和立法壁垒前黯然失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