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航空领域爆出一个大新闻,一款叫"空警-2000"的预警机横空出世,一下子就惊到了全世界。
美国媒体都懵了,直接评价:中国预警机已经比美国整整领先一代!
一时间,空警-2000成为了全球军事爱好者热议的焦点。
但谁能想到,这款让西方国家都瞠目结舌的高科技装备,其研发过程竟然几经波折,险些夭折?
而它的缔造者——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的王小谟,更是两次徘徊在生死边缘,最终靠着惊人的毅力,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王小谟是怎么在与死神的较量中胜出,又是如何带领团队让中国预警机技术弯道超车的?他和他的团队又是怎么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研制出让美国都自叹不如的高科技装备的?
少年立志,在战火中萌发报国梦
1938年,王小谟出生在上海金山的一个爱国军官家庭。那会儿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小王小谟跟着父亲辗转后方,童年就是在枪炮声中度过的。
战争的残酷让他从小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国家弱小就要挨打,这个教训深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小时候的王小谟特别迷无线电,但家里穷,买不起收音机。
但他可不是那种轻易放弃的孩子,直接用自己省下的早点钱买来矿石、铜丝、耳机,自己捣鼓了一台收音机。
当第一次从自己做的收音机里听到梅兰芳的京剧声时,王小谟那激动劲儿就别提了,从此对无线电更加着迷了。
1956年,王小谟考进了北京工业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在大学里,他可不只知埋头学习的书呆子。
他参加了京剧团,还成了台柱子;参加的摩托车队也获得过北京高校比赛的第一名。
1961 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得了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
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 14 研究所,正式开启了他的雷达研制生涯。
三线建设,在荒山沟里造出国之重器
1969年,国家发出"三线"建设的号召,王小谟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来到了藏在黔西南大山中的第38研究所。
你们想象不到那时的条件有多艰苦: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油毡茅棚,吃的东西少得可怜,甚至连吃水都成问题。
但王小谟和同事们没有一句怨言,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为国家研制出先进的雷达。
1972年,王小谟被任命为国产第一部三坐标雷达——383的总设计师。
这事儿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因为在此之前,中国装备的雷达基本都是二坐标的,只能测方位和距离,不能测高度。
而三坐标雷达在当时的国际上也是前沿技术,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的资料寥寥无几,一切都得靠他们自己摸索。
在接下来的13年里,王小谟带领团队吃住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干。
1979年底,改进后的383雷达被运到武汉测试。
雷达探测距离能否达到200公里,直接关系到它的命运。
然而,测试过程极不顺利,好的时候探测距离超过250公里,坏的时候却不到200公里。团队不断调试,每个部件都反复检查了无数遍,但有时候雷达屏幕上就是看不到飞机。
王小谟感觉快"黔驴技穷"了,最绝望的时候,甚至想过去跳长江。
38所一千多人在贵州山区埋头干了这么多年就搞出这一个产品,如果失败了,整个研究所可能就完了。
幸运的是,他们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
原来,雷达的接收机和发射机在同一个频率,发射机所用管子的频率会随着开机温度变化而变化,接收机单独测试时正常,但与发射机一起工作时,12路接收机之间会产生时有时无的轻微干扰,导致雷达表现忽好忽坏。
问题解决后,383雷达终于在1984年4月完成设计定型,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一举进入三坐标雷达技术世界先进行列,防空雷达实现了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功能的跨越。
1985年,"383三坐标引导雷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王小谟在受奖人员中排名第一
靠出口创汇,为研究所谋出路
1985年,38所从贵州大山搬迁到合肥的申请获批了,这本是好事。可迁建所需的2800万资金中,自筹就要700万,而所里年收入不到1200万。
缺口太大,迁建可能泡汤。
就在这关键时刻,47岁的王小谟被任命为所长。他自嘲自己一辈子只会做研究雷达一件事,当所长的能力值得怀疑。
但所里的同事可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这个绰号"魔鬼"的人("魔"和"谟"谐音,"鬼"则因他"鬼点子"多),脑子转得快,不走寻常路,是能带大家走出困境的人才。
1987年,王小谟带着38所自主研制的三款雷达参加了开罗国际防务展,其中JY-9雷达引起了埃及政府的兴趣。
有意思的是,这款雷达当时还在设计阶段,连样机都没有,只有广告照片。但王小谟信心满满地跟下属说:"有人要买,咱们就造!"
拿下订单后,王小谟立即组织团队加班加点赶任务。
为激励大家,他经常给团队打气:"这是38所的重要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为了国家,为了我们自己,大家拼了!"
1992年,这款雷达顺利通过验收,并参加了埃及和美国的联合军演。
在军演中,王小谟设计的雷达获得了综合评分第二的好成绩,电子对抗性更是排名第一。这一成绩让王小谟的雷达在世界上声名大噪,38所的订单接踵而至。
靠着这些订单,王小谟不仅解决了38所的搬迁资金问题,还大大改善了研究所的科研条件和员工生活待遇。
他给研究所所有房子都装了热水和暖气,在那个年代,38所成了全国硬件最好、条件最"奢侈"的研究所。
员工们对他感激不尽,工作干劲儿也更足了。
预警机之梦,从零开始的艰难征程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这场战争让中国看清了预警机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美国的E-3预警机就像空中指挥所,让美军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了如指掌。战后,中国开始思考自己的预警机发展之路。
当时国内对预警机研制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造不如买",从国外购买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另一种则主张自主研制,掌握核心技术。
王小谟坚定支持自主研制,他深知核心技术买不来,一旦战争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买来的预警机就成了废铁。他力争道:"我们不能把国防安全的命脉交到别人手里,一定要有自己的预警机!"
1992年,中国与以色列达成协议,计划购买4套"费尔康"相控阵雷达预警机。
按计划,以色列将把"费尔康"雷达系统安装在俄罗斯的伊尔-76运输机上,然后交付中国。
王小谟作为中方技术总负责人,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在合作过程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背负式、大圆盘、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新型预警机方案。
这个方案当时非常大胆,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成功先例。同时,他力排众议,坚持同步安排国内配套研制,为的是即使合作成功,中国也能掌握预警机发展的主动权。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
2000年7月,在美国的阻挠和施压下,以色列单方面撕毁了合作合同。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中国的预警机研制计划陷入困境。
王小谟既愤怒又痛心,但也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制的决心:"他们越是阻拦,我们就越要争口气,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
两次死里逃生,用生命完成国之重器
2003年,空警-2000成功首飞,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但研发之路还远未结束,后续还有大量试飞和调试工作。
2006年,就在空警-2000关键试飞阶段,王小谟遭遇了严重车祸,他当场昏迷。醒来后,他发现自己浑身是伤,一条腿也严重骨折了。
即便如此,他心里想的还是预警机研制。躺在病床上,他忍着剧痛,通过电话、等方式,时刻关注项目进展,给团队提供指导。
但祸不单行。
在住院期间,王小谟又被查出患了淋巴癌。这个消息让周围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但王小谟异常坚强,一边积极治疗,一边继续指导预警机研制。他说:"我不能就这么倒下,预警机还没完成,我一定要亲眼看到它成功服役。"
化疗过程中,王小谟承受着巨大痛苦,头发掉光,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他始终没放弃。
他在病床上认真审阅每份技术报告,和团队讨论技术难题。只要身体稍有好转,他就立即回到工作岗位,进厂房、上飞机,亲自参与试飞工作。
一次试飞中,机舱内温度高达40多度,发动机轰鸣声超过90分贝。这样恶劣的环境对一个癌症患者来说是极大考验,但王小谟坚持在机舱内一待就是几小时,密切关注各项数据。
他的坚持让团队深受感动,大家暗下决心,一定要不辜负王院士期望,做好预警机研制工作。
横空出世,让美国预警机相形见绌
在王小谟带领下,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对每个技术细节都反复研究论证。遇到技术难题,大家集思广益,寻找解决方案。
经过无数日夜努力,他们突破了传统预警机设计难题,创造性地采用了"三面阵"设计。
这种设计使空警-2000不需要像美国E-3那样旋转雷达阵面,就能实现360度空域探测。同时,空警-2000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更强大的反隐身能力和目标追踪能力,能同时追踪1000个目标,这一性能比美国E-3整整领先一代。
2009年,在国庆大阅兵上,空警-2000作为空中编队的排头兵,引领着庞大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
那一刻,王小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空警-2000的亮相,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在预警机领域的强大实力,也让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在后续对抗演练中,空警-2000更是展现出强大实力。
他指挥的歼-10战机群,在对抗演练中打出了38:0的震撼战绩。
这一成绩让世界震惊,也让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预警机技术刮目相看。以色列专家后来解密,空警-2000的雷达反射面积仅有E-3的1/60,相当于在敌人雷达屏上"隐身"。
这个突破源于王小谟团队发明的"超材料蒙皮",用纳米级金属颗粒编织的"隐身衣",让预警机变成了"透明人"。
家族壮大,从追赶到引领世界潮流
空警-2000的成功只是中国预警机发展的起点。
在它之后,中国预警机家族不断壮大。
空警-200以运-8运输机为平台,采用平衡木式雷达天线,造价相对较低,适合大规模装备,为空警-2000提供了有力补充。空警-500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预警机,技术上实现了进一步突破。它采用数字化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能力更强,抗干扰能力更出色。
而且,载机平台实现了国产化,不再依赖进口,使中国预警机的生产和装备更加自主可控。
此外,中国还积极研发舰载预警机,如空警-600。
对航母战斗群来说,舰载预警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能为航母编队提供早期预警,扩大探测范围和作战半径。
空警-600的出现,极大提升了中国海军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使中国海军在远海作战中更具优势。
如今,中国预警机家族已形成完整体系,涵盖大型、中型、舰载等多种类型。它们在维护国家领空安全、执行军事任务、参与国际维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多次军事演习和实战化训练中,中国预警机表现出色,为作战指挥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情报支持。
结语
回首王小谟的传奇人生,不禁让人心生感慨:这是怎样的信念,能让一个人两次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却依然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国之重器的研发中?
或许答案就藏在他那句简单却震撼人心的回复里:"我的技术只为祖国服务。"
七个字,道出了一代国防科技人的赤子情怀。
有人说,王小谟成功是因为他足够聪明。
没错,但世界上聪明人多了去了,能把聪明才智全部奉献给国家的,又有几人?有人说他运气好,遇上了国家重视国防的好时代。
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贵州大山深处,生活条件艰苦到难以想象,又有几人能咬牙坚持十几年如一日?
当以色列在美国压力下撕毁合同时,王小谟没有抱怨,而是带领团队另辟蹊径;当身患癌症、面对死亡威胁时,他想的不是自己的健康,而是预警机何时能完成;当外国高薪招揽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在祖国。
这种精神,才是中国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真正密码。
如今,当空警家族的战鹰们在祖国蓝天上展翅翱翔时,当我们的预警机技术被西方专家评价为"领先一代"时,我们应该记住:这背后不只有王小谟一个人的付出,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名声,或许没有丰厚的报酬,但正是他们的坚守和创新,筑起了中国国防科技的钢铁长城。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核心技术从来都是买不来的,要么自己掌握,要么永远受制于人。王小谟用生命告诉我们这个朴素又深刻的道理。
而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否从事科研工作,无论是否为国防事业奋斗,都能从这位老人身上找到前进的力量——那就是面对困境永不言弃,面对诱惑初心不改,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紧相连。
空警-2000横空出世,不只是一个技术奇迹,更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